科技资讯 (2022.10.24-2022.10.28)

首页    科研动态    科技资讯 (2022.10.24-2022.10.28)

目录

 

政策要闻

1、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

通知/公示

1、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公示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拟入库专家名单的通告。

2、深圳市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示202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四类奖项拟奖名单的通知。

国家部委项目

1、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项目指南。

2、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项目指南。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

4.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项目指南。

5、基础科学板块“冷分子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专项项目指南。

6、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

广东省市项目

1、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意见的公告。

2、东莞市科技局关于组织申报东莞市2022年科技金融服务活动资助的通知。

3、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深圳水上运动产业链课题研究项目(二次)招标公告。

4、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开征求 《广东省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告。

5、关于开展2023-2027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

6、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发布《2023年度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和《2023年度深圳市中小试基地认定资助申请指南》的通知。

7、深圳市科协关于申报自主创新大讲堂-“20+8”产业集群专题项目的通知。

8、关于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命题、评审及专家组织等相关工作的采购公告。

 

 

 

 

政策要闻

 

1、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 济新体制,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 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外资流入,稳 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发挥利用外资在促进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深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积极作 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流入

  • (一)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 (二)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
  • (三)推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
  • (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 (五)开展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
  • (六)提升国际投资公共服务平台效能。

二、加强投资服务,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

  • (七)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
  • (八)加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
  • (九)强化外商投资企业金融支持。
  • (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 (十一)支持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

三、引导投资方向,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 (十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 (十三)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
  • (十四)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
  • (十五)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梯度转移。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发文单位:国家发改委)

 

2.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

  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中央改革办督察组相关要求,根据《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国科办基〔2022〕93号,以下简称《细则》),2022年7月至8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了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评价考核依托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以法人单位为考核对象,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强调提高运行使用效率,强调法人单位主体责任,强调减轻科研单位负担,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核查,形成考核结果。共有24个部门345家单位参加评价考核,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4.7万台(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85个。

  总体看来,与2021年相比,参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参评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的仪器入网比例为100%。参评的8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较好,在支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考核结果

  根据《细则》,综合集中审核评分和现场核查情况,形成了评价考核结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50个单位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考核结果为优秀;东南大学等100个单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运行使用效率较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较好,考核结果为良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89个单位达到了开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为合格;华北电力大学等6个单位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开放共享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或未有效使用在线服务平台,科研仪器重复购置、低效使用、闲置浪费等问题,考核结果为较差。具体评价考核结果见附件。

  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后补助经费奖励;对于考核结果为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后整改不到位的,将核减相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精神和《中央级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查重评议管理办法》要求,督促指导所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切实加强科研设施与仪器建设和购置的统筹规划,规范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管理,加强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附件1: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发文单位:国家科技部)

 

通知/公示

 

1、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公示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拟入库专家名单的通告。

  为进一步充实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力量,提升专家库人员结构的科学性、引领性、多元化,根据《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深市监规〔2022〕2号)的有关规定,经过原专家复审、公开征集、单位推荐、信用核查等环节,深圳市知识产权局遴选出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拟入库专家500名,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26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专家名单有异议的,可通过来访、来电、来信等方式向我局反映。反映情况和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异议人须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以示负责,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将按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严格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凡匿名提出异议的,不予受理。

邮寄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7010号工商物价大厦知识产权保护处,邮编:518040,联系电话:0755-83070099,电子邮箱:zscqbhc@mail.amr.sz.gov.cn。

附件2: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公示名单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知识产权局)

 

2、深圳市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示202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四类奖项拟奖名单的通知。

  根据《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深府规〔2022〕3号)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经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奖励办)审核同意,现将202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拟奖名单(共2名人选和100个项目)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持有异议的,须在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公示结束后,该拟奖名单由市奖励办提交给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报市政府批准。

  联系方式:市奖励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福中三路市民中心C区5063室,电话:0755-88103475、88102589邮编:518035,传真:88102235。

附件3:202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四类奖项拟奖公示名单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国家部委项目

 

1、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项目指南。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1日

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应对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该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高压物理、高压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结合地球超深部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探索重大地质事件中超深部过程控制地球表层演化的机理,为认知地球带来变革性突破,开创四维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的新体系,服务于国家“深地”发展战略以及地球科学部“三深一系统”总体规划。

一、 总体科学目标

  本项目基于深部过程主控地球演化的新理论,研究地球内部1800千米以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和理论计算,测定超深地幔岩石矿物物理化学新特性,结合数值模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揭示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的调控机理,原创性突破地球系统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为掌握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科学基础,丰富地球宜居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预测未来,以及构建深时、深地四维地球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二、 核心科学问题

  地表水、氢、氧等关键物质经历了通过板块俯冲作用进入深地、超深部大循环、化学重组和通过地幔热柱岩浆返回地表的复杂循环过程。围绕地球深部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聚焦深下地幔科学前沿。

三、 资助方向和研究内容

  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效应:研究深下地幔释放挥发份对地幔柱稳态热对流的作用,探索超深部地幔柱上升时挥发份与围岩的同化反应,研究富氧超级地幔柱和超级大陆聚散的关系。

四、 资助计划

  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1项,资助强度不超过260万元/项。

五、 申请要求

  (一)申请资格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 应符合《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对申请数量的限制。

  (三)撰写要求

  申请人必须针对指南的资助方向提出申请,项目申请中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本指南中该资助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申请人应根据本指南名称以及主要资助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组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等,并撰写和提交预申请以及正式申请的项目申请书。

六、 申请程序

  (一)预申请

  1. 预申请提交时间为2022年11月17日-11月21日17时。

  2. 请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撰写预申请。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指南引导类”,附注说明选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地球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3. 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另外,申请人还须在“与指南所列研究方向的吻合性”中注明申请针对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的名称。申请人按照信息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

  (二)正式申请

  1. 预申请审查通过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另外,申请人须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本申请所针对的资助方向的名称;在“(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2.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部分注明针对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拟重点突破的科学问题;在“(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3.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部分注明为实现本指南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针对本指南中所列资助方向拟达到的研究目标或技术指标;在“(二)研究条件”部分,申请人应承诺为实现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需要,将在本专项项目集群范围内共享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实验平台。

  2. 每个原创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2个。项目申请人与参与者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

  3.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4. 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必须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依托单位应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日期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5. 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材料,如材料不完整,将不予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联系电话010-62328591。

七、 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咨询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请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话:010-62327157。

 

2、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项目指南。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1日

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积极应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数据革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的理论与方法,推动数据驱动的深时地球科学发现的变革性发展。

一、 总体科学目标

  本项目聚焦深时地球领域,探索内容体系庞杂、关联关系复杂的深时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创建适合多时空尺度、多层次结构、多学科领域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理论与方法,原创性突破全球高精度数字地质年代表、岩相古地理智能分析与编图等深时地球基础科学问题,为建设计算机可理解、可推理、可计算、可呈现的全域深时地球知识图谱奠定科学基础,为构建“数据-知识-模式”协同的地球科学研究新范式开展先导性研究,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的变革性发展。

二、 核心科学问题

  从学科知识体系到知识图谱是地球科学知识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跃迁,其中既包括一系列原创性科学研究,也包含体系化的知识图谱建设工作。本项目以融合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多模态地球科学知识图谱创建的关键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科学问题。

三、 资助方向和研究内容

  全球高精度数字深时时间轴谱:研究具有等时对比意义的物理、化学、生物标志层协同的地质时间轴谱表示模式与精确限定的深时地质记录时空知识谱系、知识驱动下的全球深时地质大数据全方位比对方法,构建全球统一的高精度数字地质时间轴谱。

四、 资助计划

  研究方向“全球高精度数字深时时间轴谱”:资助期限为1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1项,资助强度不超过150万元/项。

五、 申请要求

  (一)申请资格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 应符合《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对申请数量的限制。

  (三)撰写要求

申请人必须针对指南的某一个资助方向提出申请,项目申请中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本指南中该资助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申请人应根据本指南名称以及主要资助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组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等,并撰写和提交预申请以及正式申请的项目申请书。

其他详见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7570.htm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30日

摘要: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计划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探月工程已实现绕、落、回三期目标,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的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工程通过一次任务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嫦娥五号返回样品是月球最年轻火山作用产物,对揭示月球形成与早期演化、月球结构与动力演化、月表过程与空间环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为开展月球和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推动我国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与深空探测工程相比,我国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有组织的系统性研究,对未来的探测工程也未开展深入的前瞻性研究,相对国家关于科学与工程对深空探测的“双轮驱动”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国家月球和深空探测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优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拟启动“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专项资助工作。

一、月球板块

  (一)科学目标

  以嫦娥五号样品和探月工程前三期科学探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为切入点,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揭示月球的物质组成、形成机制和动力演化,查明月球成壤过程和月球与空间粒子相互作用机制,评估月球表面资源可利用性,获得地月系统演化和地月空间环境新认知。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

 1.月球磁场记录和演化

  确定月球玄武岩中磁性矿物种类、载磁能力等磁学特征,反演月壤岩屑磁化历史和成因;确定玄武岩岩浆喷发时的古磁场强度,揭示20亿年前月球发电机状态;反演月球磁场演化历史。

 2.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特征、驱动因素及壳幔分异意义

  分析月壤玄武岩岩屑中特殊结构和组成;实现针对同一样品/矿物多同位素(如Mg,Fe,Ca,Ti,Cr,Cl等)的高精度分析,并籍此(定量)约束月球岩浆结晶分异过程、研究月球岩浆洋的出现、冷却、壳幔分异过程、后岩浆洋火山活动等各个热演化阶段的信息,验证/提出月球热演化模型。验证/提出月球年轻火山岩浆活动的驱动因素;解析年轻地质活动产物叶状陡坎的成因机制和月球应力场演变。

 3.嫦娥五号月壤中非月海物质与月球早期演化

  鉴定月壤中非月海物质颗粒的母岩类别,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过程,确定母岩源区的深度和性质;结合理论计算和遥感观测,揭示月壤不同物质的来源和相关地质过程;结合实验模拟、数值计算,探索月球的内部结构和不同深度的物质组成、月球形成和早期演化过程的制约。

 4.月球水和挥发分的含量与来源

  确定月壤中不同矿物/组分中水和挥发分的含量、分布及来源;研究月球岩浆去气过程中挥发分的行为,制约月幔源区水等挥发分的含量、来源及其时空演化;基于撞击玻璃,识别外来挥发分的加入和撞击过程中挥发分的丢失;开发极小样品量月壤中有机质种类和来源探测技术,寻找月球水与有机物质的潜在联系。

 5.月壤暴露年代学和月球空间环境

  完善月壤暴露风化年龄高精度测试技术;结合不同层位月壤颗粒的暴露年龄、矿物结构和同位素组成,揭示太阳风/地球风/宇宙射线等对矿物/玻璃结构的改造;评估月表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宇宙射线的规模和强度;厘清太空风化在月壤光谱上的响应机制。

 6.月球表面与太阳风/地球风相互作用

  研究太阳风/地球风在月球表面的溅射与反射过程,月表磁异常在月壤太空风化过程中的作用,太阳风/地球风在月表水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揭示月球与地球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时空演化。

 7.月球新矿物和陨石撞击记录

  识别并解析嫦娥五号样品中新矿物及其形成机制;寻找月壤的撞击记录并重建嫦娥五号登陆区的撞击历史;研究微陨石撞击对月壤颗粒的改造、内部/表面结构的破坏和扰动,评估撞击对月表成分和同位素体系的改造;限定撞击体的类型、组成和来源,探索其所携带的宇宙物质信息。

 8.月壤物理特性与月表原位资源利用

  分析月壤颗粒的几何特征和矿物学组成,评估其力学特性,微观传力机理等;建立月壤颗粒成分、结构、物理特性数据库;实验研究月壤颗粒粒度,静电特性,生物毒性等理化性质,查明月壤原位结构与物理性质及其对探测工程的影响;分析月表资源特征,探明月表资源量,发展月表开发利用技术。

二、火星板块

  (一)“火星亚马逊纪地质和水环境演化研究”的科学目标

  聚焦火星亚马逊纪地质和水环境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依托我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任务数据并结合国际历史数据,揭示祝融号着陆巡视区物质特性和水环境演化历史,厘清火星(包括着陆巡视区)浅层精细结构特征与水冰分布特征,系统研究火星亚马逊纪冰川作用特征与规律,揭示火星风沙地貌时空分布特征和古气候演化规律,理解火星晚期和现代地质特征改造和演化过程,在火星晚期地质过程和气候与水环境演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认识。

  (二)“火星亚马逊纪地质和水环境演化研究”的拟资助研究方向

  1.祝融号着陆区物质特性和亚马逊纪水环境演化

  确定着陆巡视区岩石和土壤的物质组成及风化程度,厘清着陆区含水矿物的类型和成因机制,精细刻画着陆巡视区典型形貌和构造特征,揭示乌托邦平原和火星亚马逊纪水环境演化历史。

  2.火星浅层结构特征与水冰分布

  发展雷达数据校正和高精度成像反演模型,刻画着陆巡视区浅表层精细分层结构并揭示地质演化事件时序,获取火星全球水冰分布特征,揭示火星极区水冰层状沉积物的特性和成因机制。

  3.火星亚马逊纪冰川作用特征与规律

  获取火星冰川地貌特征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典型区域冰川融水与表面水流形貌相关性,厘清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亚马逊纪地层的耦合关系,揭示中低纬冰川作用对火星自转轴倾角周期性变化的响应机制。

  4.火星风沙地貌和古气候特征研究

  厘清着陆巡视区横向风成脊的形貌特征和形成机制,获取火星全球风成地貌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风沙物质组成并追溯其来源机制,反演火星古风场和古气候特征。

  5.火星近现代地质特征和改造过程

  揭示火星季节性斜坡条纹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厘清滑坡、凹锥、壁垒撞击坑、多边形构造等相关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理解火星晚期火山作用规模和影响,约束火星晚期撞击通量。

  (三)“火星空间粒子分布和输运机理研究”的科学目标

  基于天问一号轨道器任务,结合国际火星任务的观测数据,研究火星空间离子分布和输运过程与大气逃逸的关系,确定太阳风、火星岩石圈磁场、磁层及远磁尾过程、电离层和大气活动对粒子输运过程的控制作用,评估瞬时全球离子逃逸率及其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构建近火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模型,探讨粒子辐射对火星宜居性的影响。

  (四)“火星空间粒子分布和输运机理研究”的拟资助研究方向

  1.基于中性原子(ENA)观测数据反演的离子分布和逃逸研究

  开展ENA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研究,反演全球离子分布及逃逸通量。建立全球逃逸离子的模型,评估全球离子的瞬时逃逸率;研究太阳风ENA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演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的大尺度结构及其对CME事件的响应;研究太阳风ENA沉降现象及其对外逸层的加热效应,评估其对大气逃逸的贡献。

  2.远磁尾动力学过程和离子逃逸的关系研究

  研究火星远磁尾不同成分离子分布和磁场结构的特征,定量确定尾向逃逸离子和火向回流离子的分布区域及关联因素,确定火星逃逸离子从近磁尾到远磁尾的演化过程;研究远磁尾的主要物理过程,如磁场重联、Kelvin-Helmholtz波动、电流片拍动和磁通量绳等,在远磁尾离子分布及动力学过程(加速和减速、尾流和回流)中的作用;结合模型,确定远磁尾离子逃逸演化的物理机制及其控制因素。

  3.岩石圈磁场对离子分布和输运的控制作用

  研究火星岩石圈磁场(磁异常)对无磁行星感应磁层的改变,对太阳风与火星磁层相互作用的控制,以及对磁层粒子分布及其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揭示磁场与离子逃逸的关联;根据祝融号观测数据,分析火星表面磁场的时间变化规律,揭示电离层发电机的主控因素,探讨磁场在电离层过程中的作用。

  4.电离层/大气层对离子逃逸的影响

  研究火星磁层结构、磁层过程,粒子分布与输运与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特性的关系,中低层大气循环、沙尘暴等事件与大气逃逸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圈层之间的耦合机理;考察季节、太阳活动等因素带来的变化,揭示主控因素。

  5.近火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

  研究高能粒子与火星空间环境,包括与等离子体波动、与火星大气以及火表的相互作用,研究近火空间至火星表面的高能粒子特性的变化,确定太阳爆发活动火星高能粒子环境受的影响;构建近火空间至表面高能粒子辐射模型,探讨粒子辐射的长期变化,评估其对火星宜居性的影响。

三、自由探索板块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工程任务的科学目标,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在月球和行星特征、内部结构、形成演化、表面和空间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获得地月系统和行星系统新认知;提出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计划的新需求,为未来月球和深空探测工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认知。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除月球板块和火星板块的研究方向外,本专项还鼓励申请人自主选题,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分别开展创新性研究。自主选题应围绕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发挥科学基金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注意与其他各类科学研究资助计划的区分。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

  1.月球与火星探测的自由探索研究

  利用重力场、月震、火星震、激光测距等多源观测数据,分析月球和火星形变、自由振荡等动力学信号,开展高温高压矿物物性研究,约束其深内部结构,建立密度和速度结构参考模型及与之相洽的矿物学模型。基于结构、物性与矿物成分等开展动力学理论模拟,提供月球和火星的核/幔对流、核幔边界物性结构、磁流体发电机沉寂的新认知,推演不同地质时期行星-卫星系统轨道动力学演化。

  2.小行星探测的自由探索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面向航天器飞越探测、小行星防御、原位探测任务的近地小行星运行规律、三维重建与数值模拟和高效处置研究;小行星精确测量、建模、重力场研究;小行星物质来源与组成;小行星探测器多源数据处理;小行星探测器着陆选址等。

  3.深空探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地外星体大地坐标系及重力场构建技术与方法;行星际探测的遥感探测技术与方法;深空探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深空探测科学载荷研制;月球与行星探测的定年新技术;高精度极微量原位、微区元素和同位素无损分析方法;微量、微区磁学分析方法;校验行星成分与光谱探测数据的实验方法。

四、资助计划

  本专项项目拟资助中等额度项目15-20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小额度项目不超过40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25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1月25日-2022年11月30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 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专项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 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申请代码要求选择地球科学部D下属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名称可以不同于拟资助研究方向下列出的研究内容名称,但应属该内容所辖之内的研究领域。

  (5) 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 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2022年度专项项目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板块”之研究方向*:***(按照上述拟资助研究方向之一填写)”。

  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并阐明围绕本项目指南的研究方向拟重点突破的科学问题、达到的研究目标或技术指标。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 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必须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依托单位应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1月3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日期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7157;电子邮箱:ghc@nsfc.gov.cn。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本专项项目鼓励多学科研究团队联合攻关,满足多学科集成需要,跨越学科间屏障,解决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相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2.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实现在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实验平台上的项目集群共享。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3.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和协调推进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4.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项目指南。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4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5日

摘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多部委联合编制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下文简称《实施方案》)。2022年7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强调了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对碳中和战略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和《纲要》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应对涉及多层面、多尺度的复杂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对国家“双碳”政策提供定量化、动态化的科学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融合板块决定设立“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专项项目,以激励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引领和原创突破。

一、科学目标

  鉴于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迫切需要以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遵循地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运筹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发展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搭建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耦合框架,实现“人为及自然碳源汇变化”“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替代-储能布局”“产业结构”“政策管理”和“经济社会”在全球与区域尺度上双向耦合运行,为国家碳中和实现路径提供决策支撑平台。

二、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一)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模式耦合原理与算法

  1. 针对碳在自然-社会耦合系统的循环,各分支系统内部有待完善的关键过程及建模技术:气候变化和微观气象条件改变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变化的多层次影响及反馈过程;刻画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零碳负碳等能源深度转型所需各类能源技术特征的精细化建模方法;产业转移与技术演进路径对产业结构转型和政策的关键影响机制及激励兼容政策的算法设计等。

  2. 各分支系统间多尺度相互作用原理及建模技术:碳交换的时空及分辨率匹配方法和多模式语言协调技术;开放可扩展的耦合模式框架与灵活接口技术;多模式耦合原理与算法,以及异常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等。

  (二)支持耦合系统运行的数据融合技术

  1.支撑自然-社会耦合模式平台的数据库构建技术,数据库主要包括:可识别气候风险和可再生能源供给情况的高时空分辨率、格点化的气候变化数据;面向复杂耦合系统、观测与模式相结合的生态碳汇数据;能源、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数据等。

  2.数据同化再分析技术:数据质量控制与偏差订正技术;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复杂同化反演技术;多元数据智能融合与联合同化再分析技术等。

  (三)战略路径优化选择辅助决策支持技术

  1.面向碳中和实现目标战略路径优化选择的辅助决策功能设计技术:能源结构调整、工业脱碳、产业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预测技术;温室气体减排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机制分析技术等。

  2.支撑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耦合模式平台发展的底层支撑技术:气候变化归因、敏感因子识别、集合预测、模拟系统误差分析技术;考虑气候变化约束、成本效益、公平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规避风险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技术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项旨在构建以具有开放架构的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为载体,深度耦合社会科学领域各分系统的、开源共享的复杂系统模型。主要研究方向拟资助1个总课题及5个子课题,总课题与子课题间应围绕核心目标,有机联系。总课题与子课题具体包括:

  (一)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模式耦合和决策支撑研究的顶层设计(总课题)

  研究可反映高分辨率、格点尺度气候变化信号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变化影响机理的建模方法;研究碳中和约束下,可刻画风能、太阳能资源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建模方法;研究可体现土地利用和微气象条件影响的可再生新型能源电力装机布局的建模方法;以地球系统模式为核心、以碳循环为边界、以气候变化和碳源汇变化为桥梁,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多层面、多尺度双向耦合建模技术;研发自然-社会模式时空及分辨率匹配技术、高运算复杂度的模式双向反馈快速求解技术;研究构建开放、简洁、模块化、易封装、易扩展的自然-社会耦合模式开发框架。

  构建可提供碳中和约束下,小时级时间分辨率及10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格点数据支撑系统;研发面向复杂耦合系统、观测与模式相结合的生态系统碳交换模拟支撑系统;研究不同尺度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复杂同化反演技术,构建支撑自然-社会耦合模式平台的多元数据联合同化反演碳源汇数据监测核校支持系统;研究多源、多维度、异质长序列数据背景误差协方差优化估计等方法;研发碳源汇再分析系统;构建可支持能源-产业-经济-社会数据预测机制理解的数据支撑系统。

  开发可动态支撑我国未来不同时期碳中和路径实现、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够刻画以煤电转型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布局与发展、工业脱碳、产业转型、低碳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支撑平台;此平台可同时支撑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以及回答气候变化科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以煤电转型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变化建模及预测研究(子课题1)

  研究碳中和约束下,可体现我国煤基能源全过程、分级分质有序转化,水电因地制宜,核电安全有序发展,以及与新能源耦合降碳技术应用的建模方法和预测技术。

  (三)面向能源结构转型的中国储能布局预测研究(子课题2)

  研究碳中和约束下,将储能、氢能等纳入能源系统整体优化的建模方法;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的储能智能调控方法及快速响应规律;研究储能技术变革对整体能源系统的影响规律及深度重构策略;研究多能互补储能柔性系统的时空多尺度布局及动态优化和预测方法;研究能源大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

  (四)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预测研究(子课题3)

  研究碳中和约束下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人口迁移与结构变化情景下能源转型路径的预测与优化;研究能够刻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产业转移以及能源技术发展演进对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路径影响的建模方法;研发可体现技术创新效应、土地利用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对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路径影响的建模方法。

  (五)中国及全球能源转型风险、金融风险、资源风险和气候损失等建模和预测研究(子课题4)

  研究碳中和约束下,考虑各产业供应链安全的能源双控、碳双控的总量设定与目标分解建模;研究能够刻画碳中和进程中金融风险、资源安全风险的建模方法;研究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以能源价格、经济成本为约束的未来能源转型、自主贡献更新、绿色增长与产业转型路径;研究区域尺度气候变化对劳动生产率、水资源、粮食种植、区域经济转型、产业链等影响过程的建模方法。

  (六)碳中和产业转型与经济社会系统变革的政策驱动机制与异质性建模研究(子课题5)

  研究碳中和约束下,高碳产业转型与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复杂路径;针对不同阶段碳减排与碳中和方案的激励兼容政策设计与优化,开展建模研究;识别异质性企业主体条件下多重政策的交互机制与不确定性特征,刻画产业链风险传导特征和价值链重构路径。

四、其他研究方向

  本专项同时资助培育项目,鼓励探索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培育项目研究内容应聚焦以下某一具体研究方向:

  (一)研究可定量刻画自然-社会耦合系统中不同行业、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建模方法。

  (二)研究面向自然-社会耦合系统的次网格过程参数化方法,及参数不确定性评估方法。

  (三)研究耦合系统的稳定性测试和改进方法;研究耦合系统运行状态自动监测、诊断等测试技术。

  (四)研究多源海量数据捕捉、集成与处理的自然-社会耦合系统数据汇聚、共享技术。

  (五)研究碳中和约束下极端气候变化、气候风险及可再生能源等高时空分辨率格点数据构建及汇聚共享技术。

  (六)研究自然-社会耦合系统关键信号提取及检测归因技术。

  (七)研究基于集合预测和模拟系统误差分析的决策平台不确定性评估技术。

五、资助计划

  拟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总课题和每个子课题各1项,共资助6项;其中,总课题的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2000万元左右,子课题4的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800万元左右,其他各子课题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400万元左右。

  拟资助“其他研究方向”培育项目共8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60万元/项左右。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一)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本项目。

  (二)限项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则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内。

  2.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申请或参与申请本专项“主要研究方向”中的总课题、子课题以及“其他研究方向”的培育项目的总数限1项。

  3.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4.“主要研究方向”中的总课题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子课题以及“其他研究方向”的培育项目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

  (三)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2.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期限为3年,起止时间: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以上选择不准确,将不予受理。

  3.鼓励跨科学部申请。“申请代码1”须选择地球科学部(D)、管理科学部(G)或交叉科学部(T)的下属代码;“申请代码2”根据研究领域自主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未按要求选择“申请代码1”,将不予受理。

  4.申请人应按照“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此外,补充要求如下:

  (1)申请书正文开头应首先说明申请本指南的具体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名称,如:[本申请针对“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专项项目指南中“主要研究方向”子课题1“以煤电转型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变化建模及预测研究”撰写,……。],以便评审专家清楚了解申请人所针对的研究题目和内容。

  (2)整体申请“主要研究方向”的团队,应分别提交总课题申请书和各子课题申请书。总课题申请人在申请书中应明确说明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并附上“整体申请项目承诺函”(附件);子课题无需提供承诺函。

  5.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务必于2022年11月18日—2022年11月25日16时期间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总课题提供的整体申请项目承诺函和各课题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6.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材料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专项项目申请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5日16时)前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项目申请清单和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若当年集中申请阶段已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则不用再重新提交),无需提供纸质材料。材料不完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不予受理。

  7.鼓励团队整体申请“主要研究方向”的总课题及其子课题;对不能组织团队整体申请,但对某一课题确有研究优势的也可单独申请,单份申请也有可能获得资助,该申请获准立项后申请人将归入整个项目团队。

  8.对于申请“主要研究方向”总课题、各子课题的项目,经函评后,择优推荐上会答辩。接到答辩通知的申请人须亲自参加答辩,未能按时参加答辩者视为自动放弃申请。经评审专家组评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择优资助一个团队(可能会择优组合团队)。

  9.对于申请“其他研究方向”的培育项目,经函评后,择优推荐上会(无须答辩)。经评审专家组评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决定。

  10.最终获得资助的各子课题及培育项目,应配合总课题的要求,在填写计划书时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以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的专项项目集群。

七、咨询方式

  (一)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材料,如材料不完整,将不予接收。联系电话:010-62328591。

  (三)其他问题可咨询相关科学部。联系电话:010-62328511(地球科学部)、010-62327152(管理科学部)和010-62328382(交叉科学部)。

 

5、基础科学板块“冷分子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专项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6日

摘要:

  冷分子和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研究能从量子力学层面来深入认识和理解分子碰撞和化学反应机理,并有助于促进对常温下化学反应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冷分子和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冷分子和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研究在国际上仍处在起步阶段,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其难点主要表现在实验上制备和操控冷分子和超冷分子以及利用外场来操控化学反应极其困难,理论上对低温下分子碰撞和化学反应的精确计算也极具挑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冷分子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专项项目,旨在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为设计和调控化学反应提供依据。专项倡导原始创新,鼓励物理和化学研究人员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

一、科学目标

  发展新的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结合理论获得对低温和超低温下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制备新的超冷分子体系,探索超冷碰撞和反应中新奇的量子现象,从而获得在量子力学层面对超冷化学新的认识和理解。利用激光、电磁场等调控手段,对冷分子和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进行控制,实现冷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精密测量与调控。通过对冷原子、离子和冷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合高精度的分子势能面,发展高效冷分子传能和反应动力学理论,揭示微观动力学新的机制,并开拓冷分子化学在星际化学与天文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一)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的制备与操控(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21或A24下属代码)

  研究原子-分子Feshbach共振机制并发展理论模型。合成三原子分子并制备高相空间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探测三原子分子的能级、寿命和磁矩等,研究光激发对三原子分子的影响。理论结合实验给出三体相互作用势能面的高精度描述。探索三原子分子内部结构和能级的操控方法。

  (二)外场调控下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反应(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21或A24下属代码)

  实现超冷分子多自由度单量子态精确操控,利用电场、微波以及囚禁势等外场调控分子间长程相互作用、少体碰撞和化学反应,对碰撞和反应过程进行精确表征,实现分子间散射共振、稳定的弹性碰撞和可控化学反应,发展分子间碰撞与反应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三)冷分子化学反应超快动力学(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21或A24下属代码)

  制备不同种类百mK量级冷分子与团簇体系,在时间域直接观测激光诱导冷分子及分子间化学反应超快动力学,实现冷分子化学反应中间态与产物的时频域联合调控,揭示冷分子与液态超流环境相互作用的新效应。

  (四)里德堡超冷分子长程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21或A24下属代码)

  发展超冷里德堡分子超长化学键的直接成像技术,研究里德堡分子的束缚机制、非绝热跃迁效应、分子波矢演化动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时空效应等,实现超冷里德堡分子长程相互作用反应过程的高时空分辨率灵敏探测,实现分子动力学外场对分子量子态的精确调控,深入理解超冷里德堡分子内部量子动力学行为和分子间量子化学反应过程。

  (五)冷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B03下属代码)

  在典型的冷分子体系,选择并调控分子特定的量子态、空间和自旋取向等性质,观测冷分子间非弹性碰撞过程;结合机器学习和量子化学计算构建高精度的多原子分子体系势能面,发展高效的多原子分子间非弹性碰撞的量子动力学方法及立体动力学理论,定量计算冷分子碰撞的态-态量子传能动力学性质,揭示其中的微观动力学新机制,进而实现对冷分子间碰撞传能过程的精准量子调控。

  (六)冷原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B03下属代码)

  发展冷原子、冷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实现冷碰撞条件下的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选择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冷分子反应体系,准确测量其反应速率以及分支比;结合高精度的分子势能面发展冷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小质量数的分子反应中长程相互作用、非绝热过程、立体效应、以及量子干涉与共振等现象。研究星际等环境中可能实际存在的冷分子反应过程。

  (七)冷离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B03下属代码)

  研究超冷离子与量子态和速度选择的冷原子冷分子间的反应。对具有代表性的冷离子分子反应,精确测量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分支比,观测冷离子分子反应所特有的量子效应;结合高精度势能面以及量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模拟,研究离子分子反应中的长程相互作用、电荷转移过程和激发态动力学,分析低温下离子-分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三、资助计划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7-8项,平均资助强度为300-350万元/项,总资助直接经费为2400万元。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22年11月21日—11月26日16时。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冷分子的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根据“二、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选择数理科学部或化学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5)请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冷分子的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XXX(填写拟资助的7个研究方向之一)”。

  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3.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

  4.本专项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5.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联系人:倪培根 联系电话:010-623269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联系人:黄艳   联系电话:010-62329320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6、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7日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

 附件4: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

 附件5: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

 附件6: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市项目

 

1、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意见的公告。

发文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19日

摘要: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切实提升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控制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我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为提高广东省地方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根据《广东省标准化条例》《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强制性地方标准的意见。请有关单位及个人于2022年11月19日前将意见和建议填写到《广东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中,以书面形式反馈至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与土壤处,并抄送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与土壤处联系人:王翔,电话:020-87537853,通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213号(510630);

  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联系人:陈清华,电话:020-29119370,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瑞和路18号(510535),电子邮箱:chenqinghua@scies.org。

附件7: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2、东莞市科技局关于组织申报东莞市2022年科技金融服务活动资助的通知。

发文单位:东莞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截止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摘要:

  根据有关要求,现组织开展2022年度东莞市科技金融服务活动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并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开展论坛讲座、学习培训、项目路演、成果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和投融资数据库建设、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其它科技金融服务活动或项目,并已在东莞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提交活动备案的科技金融工作站。其他具体申报条件详见申报指南。

二、申报流程及时间

  (一)项目申报受理。请通过备案的单位登陆东莞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填写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市科技局本次受理2021年11月11日至今举办的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1.网上填报。请申报单位于2022年10月26日前登陆“东莞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填写申报书并提交。

  2.网上审查。请镇街(园区)科技主管部门于2022年10月28日前完成网上初审。

  3.材料报送。市科技局网上审查通过后,申报单位须打印书面材料一式一份并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后报所属镇街(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加盖意见,于2022年11月2日前报送到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处。

  (二)活动经费核算。申报材料受理后,市科技局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申报单位的活动经费进行财务审计,并核定科技金融服务活动的活动成本、规模和预期效益等,审核通过后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规定将补贴资金拨付给申报单位。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卢月明

  联系电话:22831347

  地址:东莞市莞城街道汇峰路1号汇峰中心H座7楼

  附件8:东莞市科技金融服务活动资助项目申报指南.doc

 

3、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深圳水上运动产业链课题研究项目(二次)招标公告。

发文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1日

摘要: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和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自行采购管理等有关规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就“深圳水上运动产业链课题研究”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予以采购,现邀请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一、项目内容

(一)项目名称:深圳水上运动产业链课题研究

(二)服务内容

 1、深圳市水上运动产业链整体评价

  跟踪深圳市水上运动产业主要水上运动项目及对应的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发展状况,梳理重大项目、发展前景、政策进展。课题拟立足公共视角,深入研究分析基本现状,相关政策约束条件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推进深圳水上运动产业链对策、建议,编制深圳市水上运动产业链调研报告。      

 2、项目服务时限:自签订合同起三个月内完成

 3、项目费用预算:人民币20万元整

二、资质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其它组织(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盖公章,原件备查);

  2、参与本项目投标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由供应商在《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中作出声明);

  3、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时不存在被有关部门禁止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且在有效期内的情况(由供应商在《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中作出声明);

  4、参与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的供应商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由供应商在《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中作出声明);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不允许分包转包。

三、公告时间

  自本公告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 

四、投标事项

  投标文件一式三份,由投标机构密封并盖章后于2022年11月1日前送交我局,逾期送达或不符合投标规定的投标文件恕不接受。

五、评选方法

  项目采用综合评标办法,总分值为100分,其中:价格分20分,技术部分45分、综合部分35分,择优确定中标者。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先生,联系电话:0755-88102701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B座1602室

 

4、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开征求 《广东省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告。

发文单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3日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爱关注老幼病残人群的战略部署,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我省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我厅起草了《广东省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请于2022年11月3日前(7个工作日)将有关意见书面反馈我厅(消费品工业处)。其中,以单位名义的需加盖单位公章并提供联系方式,以个人名义的需附上姓名及联系方式。来信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吉祥路100号(邮政编码:510030);电子邮箱:xfpgyc@gdei.gov.cn;联系电话:15625125709。

附件9:广东省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5、关于开展2023-2027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科技厅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0日

摘要: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科学普及工作,推进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事业可持续发展,强化我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科普效能,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省科协、省科技厅决定开展2023—2027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和认定

(一)申报对象和条件

凡达到《办法》认定标准,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并由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或地级以上市科协、科技局(委),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并称“推荐单位”)推荐的相关单位或机构,可申报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二)申报及认定办法

  1.申报。2022年10月26日至11月20日为网络申报期。申报单位登录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平台(http://kpjd.gdsta.cn)进行网络申报。

网络申报需提交《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产品)申报表》《科普志愿者注册登记表格》和能证明所填报数据、信息真实性的相关佐证材料(可参考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测评表所列材料,佐证材料仅需提供与所填数据和信息相关的部分,并将有关内容着重标出)。所有材料WORD版和盖章扫描件(可不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均需作为附件上传。上述表格电子版可在省科协网站通知公告栏《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中下载。

  2.推荐。各推荐单位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的推荐工作。推荐单位登录“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平台”进行网络推荐,全部申报材料审核完成后,汇总生成《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推荐单位意见表》,并将签章完备的纸质意见表(一式1份)报省科协。推荐单位可不在每个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上加盖公章,在基地管理平台审核推荐并提交签章完备的纸质推荐意见表即视为同意推荐。各推荐单位网络审核推荐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27日。纸质推荐意见表受理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2日。

  3.评审与认定。省科协、省科技厅将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材料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公示,向通过评审的单位颁发“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牌匾。此次认定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为2023-2027年。

二、有关要求

(一)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沟通协作,积极做好申报组织工作,指导本地区或本系统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申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社会化。同时,要认真审核,择优推荐,提升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

(二)已超出有效期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需重新申报。

(三)新申报单位自行在注册账号后进行网络申报。超出有效期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使用已有账号登录平台后进行网络申报。已有平台账号的推荐单位使用现有账号登录平台进行推荐;没有账号的推荐单位填写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单位回执(附件1)发送至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申请管理账号后进行推荐。

三、联系方式

(一)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李殷  联系电话:13632383748  邮箱:3640688@qq.com

(二)省科协科普部:王丽文    联系电话:020-83545169,18613086659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省科协

省科技厅引智处:夏兴林        联系电话:020-83163913

 

6、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发布《2023年度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和《2023年度深圳市中小试基地认定资助申请指南》的通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15日

摘要:

  2023年度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和2023年度深圳市中小试基地认定资助申请指南已发布,请按照指南要求自主申报,不得购买、委托代写项目申请书。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一、请各有关单位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申请书。

二、网上填报受理时间为:2022年10月26日——2022年11月15日(截至18:00)。

  项目受理时申请单位无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申请单位在网上填报时限内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项目申请书,并在科技业务系统中上传其他申请材料的电子版扫描件(复印件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后上传)后提交审核(系统受理状态为“待窗口受理”)。

三、申请获得立项后,再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纸质材料。

2023年度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

(1)申请内容

为进一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最初一公里”转化,弥补基础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产品之间的“断裂带”,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风险,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对具备概念验证项目库、验证顾问和服务团队,并提供创业孵化和融资支持的“一站式”概念验证平台进行优先支持。

重点支持领域:网络与通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等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8大未来产业。

(2)支持强度与方式

支持强度:受市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本年度组建不超过10个市概念验证中心,每单位限申报1个,单个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依托单位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资助金额按照申请单位经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前两个年度概念验证服务费用予以支持,认定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依托单位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助金额按照不超过申请单位经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前两个年度概念验证服务费用的50%予以支持,认定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支持方式:事后资助,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由依托单位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成并达到认定条件后,再独立申请认定。本批次资助资金纳入2023年度市级财政预算安排

2023年度深圳市中小试基地认定资助申请指南

(1)申请内容

依托具有行业优势、具备公共服务功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重点面向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实验技术的二次开发、小试试验、中试放大、工程化和工艺化等中小试验证服务和研发设计外包服务,解决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验证周期长、难度大、熟化慢、成本高等痛点问题,畅通科技成果从概念产品验证试制向中小试成熟产品放大生产的价值实现。

围绕网络与通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等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8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中小试基地。重点支持以下方向中小试基地建设:

(1)在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和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具有放大生产、批次工艺验证等服务功能的中小试基地,鼓励开展设计开发、工艺验证测试和可靠性验证等中小试服务功能。

(2)在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等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领域,支持建设具有工艺开发及验证、工艺优化等服务功能的中小试基地,鼓励开展医药、器械定制研发生产服务(CRO、CDMO)和涵盖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实验的全链条药物发现服务(CRO)。

(3)在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支持具有放大生产、工艺开发、工艺验证及优化等服务功能的中小试基地,鼓励开展产品数据验证分析、产品可靠性验证等服务。

(4)在新材料、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领域,支持具有放大生产、工艺开发、工艺验证等服务功能的中小试基地,鼓励开展先进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氢燃料电池、光伏等方向产品工艺优化和验证中小试服务,鼓励具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数据收集和监测管理的中小试基地建设。

(5)在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支持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空天材料与部件等方向产品工艺优化和验证中小试服务。

(2)支持强度与方式

支持强度:受市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本年度组建不超过10个市级中小试基地,每单位限申报1个,单个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依托单位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资助金额按照申请单位经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前两个年度中小试服务费用予以支持,认定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依托单位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助金额按照不超过申请单位经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前两个年度中小试服务费用的50%予以支持,认定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支持方式:事后资助,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由依托单位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中小试基地,建设完成并达到认定条件后,再独立申请认定。本批次资助资金纳入2023年度市级财政预算安排。

附件10:2023年度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

附件11:2023年度深圳市中小试基地认定资助申请指南

 

7、深圳市科协关于申报自主创新大讲堂-“20+8”产业集群专题项目的通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9日

摘要:

  为推动落实深圳市《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高端学术引领、智力资源助推,助力培育发展壮大我市“20+8”产业集群,市科协现开展自主创新大讲堂-“20+8”产业集群专题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名称

  自主创新大讲堂-“20+8”产业集群专题项目

二、项目背景

  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体包括:

  重点发展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发展8大未来产业,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

三、项目内容

  围绕《意见》关于“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核心内容,针对我市“20+8”产业集群实际需求,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专业论坛、研讨论证、报告等形式的高端学术活动。

四、项目要求

  (一)项目须聚焦“20+8”中某一具体产业,围绕该产业集群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突出学术服务产业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

  (二)项目须引入具有较高学术权威性、行业影响力或产业带动效应的国家级学会或产业协会参与,作为项目的承办单位(可单独或联合承办)或联合主办单位;

  (三)项目活动线下参与人员不少于100人,且应均为该产业集群相关领域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

  (四)各承办单位在活动举办期间向市科协报送的新闻报道不少于1篇,并最终形成1篇该产业集群的意见建议文案;

  (五)按市科协要求统一使用“深圳市科协”、“深圳科技学术”统一宣传标识。

五、项目数量及金额

  此次立项不超过8个,30万元以内/项。

六、申报条件要求

  (一)申报主体为依法在境内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其他在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机构,全职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需出具近6个月的社保缴纳证明);

  (二)具有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的组织实施经验;拥有对接服务产业的专家、企业或机构等相关资源;

  (三)申报主体名称必须与银行账户开户名称、单位公章、发票完全一致,且是项目的实际执行单位;

  (四)申报主体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项目应由申报主体本级统筹执行,严禁转包;同一活动在市科协系统各部门、事业单位不得重复申请项目经费。

七、申报受理要求

  (一)受理时间:2022年10月27日-11月9日18:00止,逾期一概不受理。

  (二)报送材料:

  1.申报单位情况表(含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社保缴纳证明);

  2.申报单位介绍(重点介绍相关举办经验并附证明材料);

  3.完善的项目工作方案;

  4.项目预算安排及报价清单。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按照以上顺序装订后加盖申报单位公章。报送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科技大厦922室;邮编:518031;联系人:叶老师,联系电话:83557693。

 

8、关于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命题、评审及专家组织等相关工作的采购公告。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截止时间:2022年11月9日

摘要:

  按照《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条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科协拟向全市征集“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命题、评审及专家组织等相关工作”承办单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名称

  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命题、评审及专家组织等相关工作

二、项目概况

  “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延伸,从2011年开始在深圳举办,每年有20名左右专家参与挑战赛的命题与评审。

三、项目预算

  50万元

四、项目内容

  (一)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以下简称“挑战赛”)命题、前期组织和调研工作;

  (二)组织挑战赛论文评审工作,包括网络初评和会议评审;

  (三)负责挑战赛业务组专家筹备、组建工作;

  (四)负责挑战赛所有专家(含主题报告嘉宾)在深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差旅、住宿、劳务费等;

  (五)组织部分新媒体宣传,并配合甲方进行有关宣传工作;

  (六)活动结束后负责成果的汇总与总结,以供甲方验收;

  (七)保证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顺利进行的其他必要事项,并接受市科协监督。

五、申报条件要求

  (一)申报主体为依法在境内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其他在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机构;

  (二)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项目应由申报主体本级统筹执行,严禁分包转包,不接受联合申报;

  (三)具有承接过同类项目经验的优先。

六、申报材料报送时间、方式及要求

  (一)报送时间:申报单位应当在2022年11月9日17:00时之前报送申报材料。逾期递交的文件恕不接受(邮寄以快递送达时间为准,不接受同城急送和快递跑腿件)。

  (二)报送材料:

  1、《申报单位情况表》(其中以往承办同类项目的经验需附相关证明材料,详见附件);

  2、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注明“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并加盖公章);

  3、《2023“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命题、评审及专家相关工作项目方案》

  4、项目报价表及报价详细清单。

  以上资料一式三份,按照以上顺序装订后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三)报送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01号深圳科技大厦922室。

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0755-83699033。

 

科技资讯10.24-28附件

 

 

2022年10月28日 11:4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