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3~2024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通知。

首页    科研动态    【科技资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3~2024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通知。

目录

 

政策要闻

1、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2、【中国新闻周刊】窦贤康: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3、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通知/公示

1、深圳市科协关于举办第四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的通知。

国家部委项目

1、关于发布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2、关于发布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3、关于2023年度理论物理专款项目申请的通知。

广东省市项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发布2023~2024年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申报指南的通知。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2024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通知。

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与消防救援)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

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常规项目申报通知。

6、广东省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政策要闻

 

1、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2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围绕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不同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对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好党中央战略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加快转变科研理念,着力创新选题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强与其他各类创新主体的分工合作和统筹协同,重点聚焦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

加快转变科研观念,强化“抢占制高点”意识

  要时刻牢记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确定基础研究的目标方向,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增强创新自信,走出科研舒适区,勇闯科技“无人区”,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从根本上扭转跟踪跟随的思维惯性和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创新基础研究选题机制,实现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的转变

  要从有效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背后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原理问题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技难题。避免选题中“脱实向虚”的倾向,加强与重要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咨询评议作用,研究制定并动态更新重大需求清单和前沿科学问题清单。比如,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组织13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围绕黑土地地力提升等基础研究问题,促进土壤、育种、植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有机交叉融合。同时,也要避免选题中“趋易避难”的倾向,加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选择带动性强、攻坚难度大、任务目标聚焦的基础科学难题,策划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大团队开展集中攻关。

改革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

  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通过探索建立课题组群、实验室群等科研组织方式,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顺应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趋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平台等开展建制化基础研究,加强科研仪器、科学数据中心、科技期刊等科技基础能力布局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经费、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协调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积极牵头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努力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立足科研实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活力潜力

  要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按照“选题与选人相结合”的原则,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较大力度、较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和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遴选了100个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给予5年为周期的稳定支持,积极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效。要完善对基础研究人才的长周期支持和差异化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质量、绩效、能力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潜心钻研。着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长远需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科教融合的新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要进一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精神与爱国奉献相结合,将追求卓越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实事求是、笃学诚行、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强化科研人员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激励引导更多优秀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事业。

(发布时间:2023年8月7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中国新闻周刊】窦贤康: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在采访中提到自科基金委将在资助策略、机制、对象等方面探索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引起热议。

  1、把青年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已形成种类众多、功能丰富的资助体系,共有18种项目类型,构建了青年、优青、杰青、群体等覆盖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的资助链条。

  2、国家杰青,最高可获15年支持。正在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特别优秀的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

  3、高校试点,资助优秀本科生。在高校进行试点,选拔少数优秀的本科生进行资助。

  4、单列赛道,增加医学杰青名额。计划明年进行试点,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为愿意做科研的优秀医生单列一个赛道,增加杰青名额。

  5、放宽女性科研者年龄限制。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采取了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允许孕哺期女性延长项目周期、提升女性专家评审参与度等措施。

(发布时间:2023年8月6日   发文单位:中国新闻周刊)

 

3、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活力之城、绿色低碳之城、智慧便捷之城、普惠发展之城、现代文明之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能级明显增强,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市文明水平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协同建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深圳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6%,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四基”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8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万家,深圳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达3.18万亿元。

——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以先行示范标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统筹生产和生活方式布局,高水平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率先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率先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典范。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控制在135微克/立方米以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5%或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立方米以内,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或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更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城市。主动、精准、智能的整体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渠道深度融合。建成高水平的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初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扁平化指挥调度。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管理等重点领域,初步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和行动人机协同。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赋能城市数字化加速转型,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实现协同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率达100%。2023年开始,全市所有新建(立项、核准备案)工程项目(投资额1000万以上,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

——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坚实迈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分别达到3.0和5.0人,每千人病床数达4.5张,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和2.5‰以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5%以下,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50%以上。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

——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诚信深圳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周期管理意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方面,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法治环境跻身全球一流。进一步深化拓展关爱活动,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城市文明水平,推动新时代“慈善之城”“关爱之城”建设再上台阶,打造“志愿者之城”升级版取得显著成效。每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600人。

具体详见:http://stic.sz.gov.cn/xxgk/kjgh/content/post_10776491.html

(发布时间:2023年8月9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通知/公示

 

1、深圳市科协关于举办第四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为优质科普成果建立展示平台,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深圳市科协组织开展第四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名称

  第四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

二、参赛事项

  (一)参赛项目

  参赛项目包括科普活动和科普作品两类:

  1.科普活动类是指通过线上或线下面向市民、青少年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科普剧等项目。

  2.科普作品类是指科普类影视、图书、平面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以及各种科普展品、产品等项目。

  已获往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项目不能再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二)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须在2023年7月31日前在深圳市内已实施完成。

  (三)参赛对象

  从事科普工作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均可报名参赛。参赛者应是参赛项目的主办(或承办)方或拥有参赛项目的知识产权。

三、报名

  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请参赛者在2023年8月25日下午18:00前将报名表word版和盖章(或签字)扫描件、参赛项目PPT(或视频等形式)、参赛者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等打包发送至组委会邮箱szkp0755@163.com。

四、项目评选

  项目评选分为初审和决赛两个环节:

  (一)初审

  市科协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对参赛者提交的参赛项目进行初审,按照两类项目报名总量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项目进入决赛。

  (二)决赛

  决赛分为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其中网络投票分数占10%,专家评审打分占90%。

  专家评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环节,由参赛者结合PPT、视频或实物等形式对参赛项目从组织、亮点、特色以及实效等方面进行现场介绍和展示(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评审专家根据评审细则进行打分。

五、奖项设置

  大赛按科普活动类和科普作品类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另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对积极组织参加大赛并且成绩优异的单位进行表扬。

(联系人:吴欢,电话:0755-82550276)

(发布时间:2023年8月7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部委项目

 

1、关于发布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布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7月31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7日

摘要: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面向一小时左右全球抵达高速民航和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多物理场*高效飞行重大基础问题,通过飞行器构型连续变化,结合主动流动调控与智能控制实现飞行器跨大空域、宽速域、可重复的高效智能飞行,为航天运输系统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瞄准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国家重大需求,提出跨域高效智能飞行新思路,面向跨域、变构、可重复飞行关键特征,建立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发展多物理参数实时感知与智能控制理论,突破主动热防护、变构型机构-结构设计、主动流动控制和电磁力热环境模拟与科学实验等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原创性成果,牵引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革新面向航天巨系统的智能系统工程范式,为我国未来航天运输系统提供关键理论、方法、技术和人才队伍储备,促进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一)变构型材料与机构的多物理场耦合机理。

  揭示柔性材料-变形机构在复杂约束下热防护、变形机构与结构、刚柔耦合等机理,建立结构健康监测、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评价新方法,满足对飞行器变构材料与机构的极限需求。

  (二)跨域非稳态流动模型及调控机制。

  研究复杂时变边界条件下飞行器流动与飞行变形的相互作用机制,发展主动流动调控手段,实现气动特性精确预示和高效降热减阻.

  (三)变构与飞行的一体化智能控制。

  揭示强不确定环境下飞行动力学耦合控制机理,突破跨域无缝自主导航及环境-任务自匹配的在线自主规划决策等关键技术,构建变构型与飞行器的一体化智能控制方法。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一批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培育项目,研究方向如下(申报项目须覆盖以下单一方向中列出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1.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变构热防护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

  探索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变构热防护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可拉伸超亲水耐高温柔性新概念防热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展高温热端部件成型工艺设计新方法;发展高温氧化环境柔性热流传感器件设计与制备方法;探索高温热防护材料损伤在线自感知新原理新方法。

  2. 飞行器变构型机构与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探索多稳态、大承载、快响应变构型机构设计新原理与新方法。发展变构型高功重比驱动与高效传动新方法;研究柔性热防护结构柔顺大变形与承载机理,揭示多维度变形机构与柔性热防护结构运动与传载协调匹配机制;探索超高速强冲击着陆条件下轮胎结构设计新原理新方法。

  3. 跨域变构飞行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探索跨域变构高速飞行器跨流域转捩与湍流理论与方法。建立连续变构、表面溢气等非定常过程的高速非连续介质湍流与转捩理论模型;研究高质量、强鲁棒动网格技术,发展跨流域非稳态边界湍流与转捩高精度时空一致计算方法。

  4. 多物理场环境下跨域变构飞行主动流动调控理论与方法。

  探索跨域变构飞行非定常条件下自适应智能流动调控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跨域变构飞行器边界层失稳、转捩、流动分离的主动流动调控方法与策略;探索跨域变构飞行器高效低功耗降热减阻新机制;研究高速非定常流动试验与测试新方法。

  5. 多维连续大变构智能飞行控制理论与方法。

  发展跨域长航时卫星拒止环境下仿生无缝自主导航方法;研究返回过程推进剂非线性运动机理和建模方法;发展基于离散事件系统的飞行器变结构决策、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方法;研究任务与模型强不确定下控制与变构策略的在线自主学习与演进。

  6.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信息感知、信道模型与地面模拟测量方法。

  探索地面模拟装置等离子体流场包覆变形结构的力热电磁参数高精度三维测量方法;建立跨域飞行综合信道建模与在线预示方法;研究跨域变构飞行器异构协同测控网络资源感知与可靠通信技术。

  7. 小样本条件下的跨域变构飞行器模型保精度近似表征方法研究。

  揭示小样本条件下跨域变构飞行器系统性能保真快速预示机理。研究跨域飞行器组合变构形设计空间低损降维机制;发展虚拟样本迁移扩容与动力学内嵌的分层近似表征方法,突破包括变形机构的近似模型修正技术;探索面向复杂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智能系统工程学概念、内涵与基本方法。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一批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处于当前前沿热点、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重点支持项目,研究方向如下(申报项目须覆盖以下单一方向中列出的全部内容):

  1. 跨域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轻质高效热结构材料健康在线感知与动态预测方法。

  面向跨域变构飞行器1600℃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力热响应高精度在线感知(关键性能预测误差小于10%)与寿命预测需求,揭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长期服役中性能演变规律与机理,提出热防护材料性能多因素损伤累积理论与模型,构建极端热环境下热防护材料热/力学性能原位感知方法,发展热力耦合环境下数据-模型融合的剩余寿命动态传感预测地面试验方法,形成轻质高效热结构材料的可重复使用性能感知、评价与预测理论,并完成典型样件与环境状态的风洞试验演示验证。

  2. 跨域连续变构飞行器流固耦合模型与计算方法。

  针对宽速域(0-25Ma)、大空域(0-100km)变构飞行器通过柔性蒙皮机翼分布式多维连续变形适应飞行热力环境和塑造流动环境重大需求,研究适用于跨域高速飞行连续变构的新型强鲁棒紧致气体动理学浸入边界流固耦合算法,突破跨域连续变构飞行器流体-蒙皮-驱动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大变形可压缩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宽速域大空域变构飞行器非定常流场与流固耦合机器学习模型,发展跨域变构飞行器主动变形过程气动力热特性与气动伺服弹性响应高精度预示方法,揭示柔性蒙皮机翼多维连续变形过程非定常流动演化机理、流固耦合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3. 跨域变构飞行的模态轨迹在线一体规划与自学习控制。

  针对跨域(5-25Ma速域,30-100km空域)变构飞行面临的动力学高维异构、构型\轨迹\控制三者相互制约、任务多约束多目标的特点,探索基于参数化建模与数据驱动的“构型-空域-速域”高维空间聚类方法,建立面向控制的典型跨域动力学模态库,构建模态决策、轨迹优化与控制一体化的组合连续混合整数分层在线求解框架,解决多维稀疏约束与多尺度复合目标下的强化学习模态决策问题,揭示强收敛性凸优化实时轨迹规划对跨模态动力学的自适应机制,突破跨域大包络变构飞行的自学习频域/时域混合预测控制关键技术,实现在线决策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4. 知识资源图谱驱动的跨域变构力热预示模型学习与不确定性分析。

  研究跨域飞行器变构飞行过程的力热效应高效预示模型学习方法,基于仿真、试验数据和物理机理等知识资源图谱,探索形态变构与环境的耦合效应模型机器学习发现、参数反演与模型校正方法,突破基于多类多层模型纵向复合和横向集成的耦合效应鲁棒预测技术,研究高效预示模型的物理、数据、训练及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制变构飞行过程力热效应高效预示系统并完成实验验证。

  5. 基于空间动态感知的飞行管道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

  针对跨域飞行器(100-400km空域) 在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到再入段高速、跨域、灵活穿梭飞行中应对低轨巨星座、空间碎片、残骸等高密度空间非合作目标与严苛的力热环境带来的控制问题,研究在先验信息与体系支撑基础上对空间环境(低轨飞行器、巨星座、空间碎片、残骸等)的在线感知与威胁评估技术;研究基于逻辑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飞行管道智能实时决策理论与安全控制方法;研究动态、狭窄管道内飞行器精准稳定控制技术。

  6. 跨域高速飞行器极端环境下柔性超表面的电磁特性及调控机制研究。

  针对跨域高速飞行器极端环境下(非平衡高温流场电子密度>1018m-3、温度>3000K)电磁特征缩减及目标探测的需求,探索兼具防热的柔性超表面电磁特性调控理论与方法,揭示跨域飞行器非平衡高温流场与柔性超表面的电磁耦合机理,研究柔性超表面的电磁特性及主动调控机制,研制耐高温、电磁特性可调控的柔性超表面样件,开展非平衡高温流场下柔性超表面包覆目标的电磁特性实验与调控效能评估。

  7. 多物理场耦合下变构飞行智能规划决策与控制。

  建立多物理场耦合下大变构飞行的运动模型,刻画飞行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变构飞行运动特性及边界,揭示构型变化对剖面控制能力和跨域运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飞行能力评估、构型决策、轨迹规划与制导控制理论,解决多元任务与多源干扰下在线自学习与自演进问题,实现多维连续变化条件下构型能力与任务轨迹的双闭环智能决策规划与制导控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注重需求及应用背景约束,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

  (二)优先资助能够解决多物理场高效飞行中的基础科学难题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14-16项,资助直接费用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7项,资助直接费用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六、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489

 

2、关于发布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布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7月31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7日

摘要:

  “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集成芯片的重大基础问题,通过对集成芯片的数学基础、信息科学关键技术和工艺集成物理理论等领域的攻关,促进我国芯片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发展芯片性能提升的新路径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集成芯片前沿技术,聚焦在芯粒集成度(数量和种类)大幅提升带来的全新问题,拟通过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探索集成芯片分解、组合和集成的新原理,并从中发展出一条基于自主集成电路工艺提升芯片性能1-2个数量级的新技术路径,培养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提升我国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集成芯片在芯粒数量、种类大幅提升后的分解、组合和集成难题,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芯粒的数学描述和组合优化理论。

  探寻集成芯片和芯粒的抽象数学描述方法,构建复杂功能的集成芯片到芯粒的映射、仿真及优化理论。

  (二)大规模芯粒并行架构和设计自动化。

  探索芯粒集成度大幅提升后的集成芯片设计方法学,研究多芯互连体系结构和电路、布局布线方法等,支撑百芯粒/万核级规模集成芯片的设计。

  (三)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与界面理论。

  明晰三维结构下集成芯片中电-热-力多物理场的相互耦合机制,构建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场、多界面耦合的快速、精确的仿真计算方法,支撑3D集成芯片的设计和制造。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3年度拟围绕以下研究方向优先资助探索性强、具有原创性思路、提出新技术路径的申请项目:

  1. 芯粒分解组合与可复用设计方法。

  研究集成芯片和芯粒的形式化描述,分解-组合理论及建模方法,研究计算/存储/互连/功率/传感/射频等芯粒的可复用设计方法。

  2. 多芯粒并行处理与互连架构。

  研究面向2.5D/3D集成的高算力、可扩展架构,计算/存储/通信等芯粒间的互连网络及容错机制,多芯异构的编译工具链等。

  3. 集成芯片多场仿真与EDA。

  研究面向芯粒尺度的电-热-力耦合多物理场计算方法与快速仿真工具,面向集成芯片的综合/布局/布线自动化设计工具,集成芯片的可测性设计等。

  4. 集成芯片电路设计技术。

  研究面向2.5D/3D集成的高速、高能效串行/并行、射频、硅光接口电路,大功率集成芯片的电源管理电路与系统等。

  5. 集成芯片2.5D/3D工艺技术。

  研究大尺寸硅基板(Interposer)的制造技术,高密度、高可靠的2.5D/3D集成工艺、材料等,万瓦级芯片的散热方法,光电集成封装工艺等。

  (二)重点支持项目。

  基于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3年拟优先资助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交叉性强、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

  1.高性能集成芯片容错互连架构。

  研究大规模2.5D/3D集成芯片的容错互连架构,探索多芯粒集成下可重构互连拓扑和容错路由机制。互连架构支持百芯粒/万核级规模下多种互连拓扑动态重构,容错机制能容忍核故障、芯粒故障、芯粒间互连故障等类型。实现互连架构模拟器并开源。

  2. 芯粒形式化描述与仿真器。

  研究不同功能芯粒的分解组合的形式化描述和语言,并构建基于上述描述的万核级集成芯片仿真器,可准确模拟计算、存储、IO、通信、有源硅基板(Interposer)等不少于20种芯粒行为,支持10种以上端/边/云应用场景的性能评估。实现形式化描述语言仿真器并开源。

  3. 支持芯粒间缓存一致性的访存机制。

  研究同构/异构多芯粒系统的缓存一致性机制,探索集成芯片的多级缓存架构、可扩展的存储管理机制以及基于片上网络的访存优化策略。构建芯粒间的缓存一致性访存行为级模型,支持256核以上规模的CC-NUMA架构,典型延迟低于100ns,并开源功能验证模拟器。

  4. 面向万瓦级集成芯片的供电架构与电路。

  研究高功率密度集成供电架构和电路,探索面向万瓦级集成芯片的多级、低损耗供电架构。基于先进封装技术,实现整体峰值效率大于85%,末级DC-DC芯片电流密度大于1.5A/mm2的高效率、大功率供电电路。

  5. 硅基光互连接口电路。

  研究硅基光互连接口,探索高带宽硅光器件、CMOS工艺兼容的收发机电路、异质集成封装技术,实现单路100Gbps以上速率、带宽密度不低于100Gbps/mm2、能效优于4pJ/bit的光互连接口芯片。

  6. 高能效的芯粒互连并行接口电路。

  研究面向2.5D集成芯粒间互连的高能效、高密度并行互连接口电路。探索多速率、多协议兼容的收发机电路架构;宽调谐范围的时钟生成与恢复电路;低功耗均衡技术;兼容NRZ/PAM调制模式的互连接口。实现单线最高速率>32Gb/s,最佳能效≤0.7pJ/bit,误码率≤1E-12的互连并行接口电路。

  7. 大规模芯粒互连的布局布线算法。

  研究大规模芯粒互连的快速自动化布局布线算法,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信号完整性驱动的芯粒布局与互连布线算法,带约束条件的单/多目标的最优化布局布线算法,实现支持百芯粒/十万互连线级规模、满足单线速率大于16Gbps的信号完整性要求集成芯片布局布线EDA工具并开源。

  8. 2.5D集成互连线的高效电磁场计算方法。

  研究集成芯片分层、高密度、宽频带互连线的高效电磁场建模方法,探索基于数值路径变换算法的分层格林函数快速计算方法,网格剖分的自动化与加速计算技术,实现对5层以上金属互连线工艺、边缘布线密度不小于300 IO/mm、频率范围覆盖0-16GHz的互连线签核(Sign-off)级精度快速电磁场仿真器并开源。

  9. 超高密度键合的基础理论和界面跨尺度力学模型。

  研究堆叠界面的超高密度直接键合的基础理论,探索多场耦合下界面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建立芯粒-晶圆键合界面的跨尺度力学模型。实现导电接口阵列对准连通≥4×104个/mm2,支撑在180℃低温退火工艺下实现机械强度大于1.5 J/m2的高可靠性键合。实现高密度键合力学仿真工具并开源。

  10. 大尺寸硅基板(Interposer)工艺的翘曲模型与应力优化。

  研究大尺寸硅基板制造技术,构建晶圆级翘曲模型及应力优化方法,探索高深宽比的TSV、高密度的深沟槽电容等制造工艺的应力效应机制,实现≥2400 mm2的大尺寸硅基板,并示范深沟槽、硅通孔等工艺流程后的12英寸晶圆翘曲值均不超过200μm。实现翘曲模型仿真工具并开源。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注重需求及应用背景约束,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

  (二)优先资助能够解决集成芯片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要求项目成果在该重大研究计划框架内开源。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10-2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7-1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六、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489

 

3、关于2023年度理论物理专款项目申请的通知。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8月3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8日

摘要: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理论物理专款,并成立学术领导小组,汇聚物理学家集体智慧,探索符合理论物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资助模式,以达到设立理论物理专款促进我国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培养理论物理优秀人才,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理论物理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在战略决策上应有的指导和咨询作用之目的。

一、申请项目类型

  经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会议确定,2023年度理论物理专款主要资助以下5个项目类型。

  (一)“理论物理创新研究中心项目”

  该类项目以构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与研究为主旨,支持高端和前沿问题的理论物理研究与论坛,以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凝聚研究队伍,聚焦科学问题,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动员全国优秀的理论物理研究力量,集中攻关,做出协同性的创新成果,推动理论物理学科发展。

  项目名称应为“理论物理专款X X理论物理中心”。2023年度择优持续资助已资助项目的再次申请,拟资助2项,资助期限为2年,资助强度600万元/项。

  (二)“理论物理前沿引领项目”

  该类项目是探索资助具有理论物理特色的前沿引领研究项目,有别于目前常规的重点项目。优先资助具有先导性、原创性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鼓励跨团队合作,通过深层次、实质性的交叉合作共同促进理论物理的创新发展,鼓励获资助后不同团队之间合作发表论文。

  申请要求:1.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年龄不超过45岁[197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2.2023年申请重点项目的人员不得作为主持人申请本项目,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成员不得参与申请本项目。

  优先支持以下5个研究方向:

  1.时空起源和引力本质的研究

  2.寻找能够演示并直接验证量子优越性的算法

  3.关联及拓扑量子系统的新物态和新机理

  4.开放量子体系中的奇特核结构以及重离子碰撞动力学中的新奇效应

  5.不同能标下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属性的理论研究

  资助期限4年,资助强度500万元/项。

  (三)“理论物理博士后项目”

  该类项目是为了鼓励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入站博士后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培养理论物理学科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申请要求:1.年龄不超过35岁(198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理论物理的学习经历;2.近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入站从事理论物理及其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学位证日期为2020年1月1日(含)以后(申请时上传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申请书正文前面写明博士论文的题目和入站后指导导师的姓名与研究方向等信息);3.2023年9月30日前入站,2024年12月31日不出站的博士后,简历中必须填写博士后进站和预计出站时间(申请人应上传在站证明电子扫描件,标明进站时间和出站时间);4.申请人应以在站单位作为项目的依托单位提出申请;5.已获博新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类项目资助的不得申请。

  资助期限1年,资助强度18万元/项。

  (四)“理论物理前沿讲习班”

  该类项目是为理论物理青年学者开设系列课程,系统训练基础理论,帮助青年学者深入了解理论物理学科前沿。

  申请要求:1.申请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2.讲习班需安排系统性报告和前沿讲座两类课程,课程时间2-3周;3.申请书中需明确提供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拟聘授课教师名单。

  资助期限1年,资助强度40万元/项。

  (五)“理论物理文化与传播项目”

  资助理论物理专著和科普著作的出版(译著不在资助之列),出版基金旨在促进理论物理研究的发展,提高大众对理论物理的了解和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理论物理的兴趣,以期对从事理论物理工作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有所帮助。资助期限1年,资助强度不超过10万元/项,申请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持续资助《理论物理通讯》期刊。

  资助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促进理论物理内部各领域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加强理论物理和数学、生物、天文以及应用学科的交叉合作。资助物理学拔尖学生基础理论菁英暑期学校,面向优秀大学本科生,探索培养优秀理论物理人才的新模式。资助期限1年。

二、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 限项规定

  1.资助期限不超过1年(含)的理论物理专款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2.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理论物理专款项目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3.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理论物理专款项目。

  (二) 申请注意事项

  1.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本通知的相关内容。不符合管理办法、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接收时间为2023年9月4日—9月8日16时,在集中接收时间之外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 (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审批文件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2.申请书格式务必严格按照以下格式填写:

  (1)申请书的起始时间一律填写2024年1月1日,结束时间按照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X X年12月31日。

  (2)“申请代码1”必须选择A25,“申请代码2”按实际研究方向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

  (3)“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

  (4)1-3类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理论物理专款研究项目”。

  (5)4-5类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科技活动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理论物理专款科技活动项目”。

  (6)申请书正文开头必须说明所申报的是哪个项目类型(写清楚具体项目类型)。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或未填写的申请项目将不予受理。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应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3年9月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附件材料,同时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咨询联系方式

  1.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物理科学二处联系人:李会红,孙世峰,电话:010-62325087,62326939,电子信箱:phy-2@nsfc.gov.cn。

 

广东省市项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发布2023~2024年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申报指南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3年8月1日

截止时间:2023年8月31日

摘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省科技厅现发布2023~2024年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申报指南。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同一个专题同一家单位仅限申报一个项目,同一专题申报两项及以上项目的视为形式审查不通过。

  (二)申报单位应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严禁申报单位对申报资料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将收回财政资助资金,并按有关规定将申报单位纳入科研失信行为管理,与其它社会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申报单位原则上不得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现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或具有3项以上(含3项)在研项目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项目除外);

  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

  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

  4.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

  5.在国家、省级科技计划信用信息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涉案信息中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有相关社会领域信用失信记录;

  6.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列为异常机构,或存在不良诚信记录等情形;最近三年受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的重大处罚,或存在重大事项正在接受司法部门、监管机构的立案调查。

  7.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二、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资料。

三、申报程序

  (一)注册。首次申报的单位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开设个人用户账号的权限。申报单位通过单位账号设立单位科研管理人和财务管理人账号,再由单位科研管理人账号设立项目申报人账号。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首次申报的单位注册填写单位信息时,按属地化原则,“主管单位”选择单位注册地所在区的科技主管部门。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账号进行申报和管理。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账号进行申报和管理。

  (二)申报。项目采用在线申报,项目申报人按本指南规定在线填写申报书、提供相关资料,提交本单位财务管理人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审核后,提交推荐单位(即各级主管部门)审核。

  (三)审核推荐。各级主管部门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择优推荐。

  (四)申报材料报送。各级主管部门在线审核通过后,各单位下载并打印纸质申报书一式1份(含通过系统上传的所有附件和真实性承诺函),签名并盖章后送交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四、有关说明

  (一)根据省政府政务服务“四免”专项工作要求,我厅阳光政务平台可提供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对政府部门核发的证明材料,申报单位可通过阳光政务平台电子证照关联功能,获取已有相关电子证照材料,进一步简化优化材料填写和上传工作。

   (二)申报时间。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3年8月1日~31日17:00,各级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8日17:00,书面申报材料一式1份送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的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15日。

五、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省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邮编:510033)

  联系人及电话: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田何志、易彤彤,020-83163942、83163890

  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技术支持):020-83163338、83163469

  附件1:2023~2024年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申报指南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2024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3年8月3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4日

摘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升我省科技战略研究与咨询能力,支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现启动2023-2024年度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专题申报工作(申报指南详见附件1)。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以具有较强研究实力、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必要条件的独立法人单位为主,不接受个人申报。专题一、二、三、四、五的项目牵头申报单位为依法在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专题六的项目牵头申报单位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或其在粤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中,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必须为公营科研机构或研发中心(具体名单详见附件2);在粤设立的分支机构必须为在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二)项目申报单位在相关领域须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积累,申报时应提供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成果应用证明等材料。

  (三)项目负责人在申报指南列明的研究方向上,选择一项研究点开展深入研究,项目名称自拟。

  (四)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应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申报内容须真实可信。项目材料应真实、无知识产权争议,研究所引用或提供的资料数据以直接来源或最新数据为主,研究报告不得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安全、敏感领域的科学数据、新颖技术、重大创新,原则上不对外发布。

  (五)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研究内容、绩效目标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申报过程中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按照《广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处理。

  (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6.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7.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七)申报项目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所涉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须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申报方式

  (一)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本通知申报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账号登录“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查看具体指南文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推荐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省科技厅审核把关后可走线下申报。

  (二)指南文件仅供申报人作为申报参考使用,不得转载发布。

  (三)项目评审评估过程中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的,由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

  (四)项目按程序获得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

  (一)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

  (二)立项项目按程序审核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视年度财政预算出库支持。

  (三)同一研究点原则上支持1项,如果某研究点无单位申报或申报课题评审结果不理想,可空缺不予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3年8月4日~2023年9月4日17:00,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11日17:00。

五、联系人及电话

  (一)省科技厅综合规划处(专题业务咨询):020-83163611(811/803)、83163628、83163861。

  (二)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系统技术支持):  020-83163930、83163338。

  (三)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业务咨询): 020-83163834。

  附件2:2023-2024年度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专题申报指南

 

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与消防救援)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3年8月3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2日

摘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部署,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十四五”行动方案》,现启动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与消防救援)重点专项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项目牵头申报单位须为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项目牵头单位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同时应注重优选合作单位,原则上同一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含)。

  (二)项目牵头单位应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组织任务。对企业牵头或国家、省实验室(含分中心)牵头申报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三)项目申报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符合指南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有自筹经费投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70%(各单位自筹经费比例应与所获得财政资金比例相适配);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鼓励项目所在地市联合资助。在省级财政资金分配方面,牵头单位原则上应分配最大的资金份额。

  (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申报约束,但不鼓励同一研究团队或同一单位分散力量,在申报同一专项时,同一研究团队原则上只允许牵头1项或参与1项,同一法人单位原则上只允许牵头及参与不超过3项。

  (五)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

  (六)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七)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八)申报项目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所涉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须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申报方式

  (一)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本通知申报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账号登录“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查看具体指南文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推荐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省科技厅审核把关后可走线下申报。

  (二)指南文件仅供申报人作为申报参考使用,不得转载发布。

  (三)项目评审评估过程中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的,由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

  (四)项目按程序获得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并进行技术就绪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评估:

  (一)技术就绪度与先进性评估。本专项主要支持当前技术就绪度3~6级的项目,项目完成后技术就绪度等级原则上应有3级以上提高,各申报单位应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

  (二)查重。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科技部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

  (三)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应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请各申报单位按照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项目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目标,并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勿简单以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作为项目目标。

  (四)立项项目按程序审核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视年度财政预算及项目落地情况分批出库支持,结合项目进展分阶段拨付财政资金。

  (五)本指南中采取“竞争择优”方式的同一申报方向(或项目),如有效申报数量不足3家,将视为竞争性不足,不进入评审评议环节,并不予立项;有效申报数量达3家及以上的,经评审评议后,原则上只立项支持1项(指南有特殊说明的除外),在评审结果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予以并行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3年8月3日~9月2日17:00,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9日17:00。

五、联系人及电话

  •    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专题业务咨询):陈晓佳,020-83163396;沈思,020-83163902。

  (二)省消防救援总队火调技术处(应用示范咨询): 王毅,020-87119233。

  (三)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系统技术支持): 020-83163930、83163338。

  (四)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业务咨询): 020-83163838。

附件:(请登录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查看)

 

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3年8月7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8日

摘要: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现启动2023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要求

  工程中心建设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培养产业技术人才,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申报对象

  (一)申报单位

  广东省内注册登记且主要科研场所设在广东省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法人单位。

(二)申报数量

  1.企业、科研院所、医院只能申报1个工程中心,已建有工程中心的单位原则上不再受理申报。

  2.高等院校在未建有工程中心的专业类可申报1个,重点支持我省“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领域方向。有主动撤销或合并工程中心的高等院校,可多申报1个。

三、申报条件

  (一)单位规模。申报单位在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申报单位为企业的,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上一年度研发经费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研发经费超过3000万元的,不受该比例限制)。申报单位为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近3年在申报领域的研发经费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且上一年度研发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

  (二)科研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具备进行工程化研发、设计和试验的综合能力,有必要的场地和用于实验、检测、分析、试验的研发设备(不含生产设备),研发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工程技术队伍。工程中心主任入职单位的时间不低于3年;珠三角地区申报单位专职科研人员不少于20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申报单位不低于10人。其中,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含)以上职称的人员不低于专职科研总人数的50%。

  (三)科研成果。申报单位在本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具有较高的成果产出和转化水平,拥有5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单位近3年牵头或参与承担过本领域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且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不少于3项。

  (四)体制机制。申报单位原则上已建有市(区)级科研平台,具有完善的管理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有健全的研发体系和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

  (五)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共建单位在申报领域的实验设备和研发人员可纳入条件(二)核算(惠州市的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江门市的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肇庆市的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可参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条件申报)。

  (六)其他条件。申报单位未因违法失信行为被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列入联合惩戒对象名单,且近三年未发生重大环保、安全等责任事故,未出现学术诚信问题。

四、申报程序

  符合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申报。经专家评审后,择优认定。

  (一)网上注册登记。首次申报的单位可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或省网上办事大厅注册,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的权限。项目负责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进行申报。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账号进行申报和管理。

  (二)申报方式。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无需提交纸质申报材料。项目负责人注册后登录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按系统要求填写申报信息、分类上传相关附件材料并提交后,经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单位负责人审核提交至主管部门,完成系统申报。

  (三)审核推荐。各级主管部门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择优推荐。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申报单位主体责任。我厅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理申报事项,申报单位应自主申报。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并提供真实性承诺函。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一经发现并查实,将取消其申报资格并列入科研诚信不良信用记录。

  (二)强化主管部门服务意识。各地市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中心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和申报指导,根据工作需要改革服务方式,提高申报质量,确保上报材料符合通知要求。

  (三)强化申报材料审核把关。各级主管部门、专业机构要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受理。申报材料存在以下情况的,形式审查不合格:材料不齐全;佐证材料未经第三方认证;内容前后不一致;印、章、签名不规范;扫描文档不清晰、不完整;工程中心名称命名不规范等。(可在网上咨询知识库(http://www.gdetrc.net)查询工程中心命名规范和申报指引)。

六、申报时间

  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8日17:00;各推荐单位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15日17:00。

七、联系方式

  (一)工程中心业务咨询

  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肖乐章、许上云,020-83163264、020-83163464。

  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处:田文颖,020-83163946。

  网上咨询知识库:http://www.gdetrc.net。  电子邮箱:skjt_gcjszx@gd.gov.cn。

  (二)信息系统操作咨询  阳光政务平台技术咨询电话:020-83163338。

 

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常规项目申报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发布时间:2023年8月3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13日

摘要:

  经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常规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落实《广东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广东在奋进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研究重点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常规项目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作出的重要指示、赋予的重要任务、提出的重要要求,围绕落实省委“1310”部署的决策需求以及广东特色优长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等开展深入研究。基础研究类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动态,聚焦事关党、国家和广东省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努力推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较高学术思想价值的理论成果。应用研究类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省委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明晰广东所处历史方位,突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为广东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智力支持。

三、项目类别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项目申报不设具体的课题指南,由项目申请者自主申报。本次申报的项目类别包括: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岭南文化项目、后期资助项目。

  (一)一般项目资助有助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的基础研究,以及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应用研究。

  (二)青年项目的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35岁(1988年8月3日(含)之后出生)。

  (三)岭南文化项目的选题必须是独具地方特色、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课题。

  (四)后期资助项目资助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完成80%以上的中文书稿或完成50%以上的学术资料汇编和工具书,内容应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并达到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后期资助项目的申请者必须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北大版、南大版核心期刊或SSCI、SCI、EI等收录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以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为基础申报的,论文完成日期应为三年以上(答辩日期为2020年8月3日(含)之前),并在原论文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且增删、修改内容篇幅达到原论文字数30%以上,并附论文修改说明。

四、学科分类

  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分24个学科组接受申报,具体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含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体育学、管理学、港澳台·特区问题研究、华侨华人国际问题研究、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涉及交叉学科的,由申请者选定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

  岭南文化项目作为独立项目类别接受申报,不划分学科组。  

五、立项规模

  拟立项总数572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岭南文化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具体拟立项数根据申报数量和质量确定,一般项目、岭南文化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资助3万元,青年项目资助2万元。

六、成果形式

  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岭南文化项目的成果形式包括专著、研究报告、论文。每个项目可单独选定其中一种或同时选定两种成果形式。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形式包括学术专著、译著、资料汇编、工具书。

七、负责人要求

  (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得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报其他类别项目。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与申报两个项目。

  (二)项目负责人不能同时申报或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报本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其他类别的项目。

  (三)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子课题负责人)、在研的省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3年8月3日之后),三年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被终止,或五年内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时间截止至2023年8月3日),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本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四)项目负责人须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则一律按撤项处理。

八、申报系统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平台”(网址:www.gdppssp.com.cn)“项目申报系统”进行申报,并按要求上传申报材料。操作方法及要求见系统通知栏《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平台操作说明》。

九、材料审核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省社科规划专项小组不接受个人申报。各单位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并将以下纸质材料统一报送省社科规划专项小组:

  (一)申请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提交6份申请书、6份项目论证活页。申请书和活页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活页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申报者姓名、单位等背景信息。

  (二)申请岭南文化项目,提交申请书一式2份,项目论证活页7份。申请书和活页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活页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申报者姓名、单位等背景信息。

  (三)申请后期资助项目,提交申请书一式2份(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成果简介(活页)7份以及装订成册的成果打印稿2份(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活页、成果打印稿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申请者姓名、单位等背景信息。此外,须提交一份近5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北大版、南大版核心期刊或SSCI、SCI、EI等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复印件。中文论文提供期刊首页及目录复印件,英文论文提供图书馆盖章的收录证明。

  (四)项目申报一览表1份(注明科研管理部门联系人及电话)。项目申请书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版本为准,否则不予受理。项目申请书须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项目申报一览表加盖科研管理部门公章。

  (五)申报责任单位要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从选题设计、课题论证、课题负责人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科研团队等方面认真审核,合格方可同意申报。

十、申报时间

  项目申报系统开通时间2023年8月25日—2023年9月13日中午12:00;单位审核截止时间2023年9月14日中午12:00;书面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15日,逾期一律不予受理。广州市以外的单位通过中国邮政EMS或顺丰快递寄送申报材料,以材料寄出时间为准。

十一、特别提示

  请各相关单位对照《申报通知》的要求进行认真审核,做好今年的资格审查工作。2024年度常规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将视情况对出现违规申报的单位进行通报。

  申报材料一律不予退回,项目申请人及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如有需要请自行做好存档;项目申请人及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如有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省社科规划专项小组联系。

202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将从申报常规项目和研究专项但未能最终立项的名单中产生,经所在单位同意,省社科规划专项小组汇总报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立项名单,资助经费由所在单位解决。

  (联系人及电话:冯甜恬020-83825078;张杰炜020-37252007)

地址及邮编: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28室  510635

 

6、广东省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发布时间:2023年8月3日

截止时间:2023年9月11日

摘要: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公告》要求,现就做好本省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具体申报要求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申报公告(见附件)。

  二、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申报工作的组织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将符合条件的申报书签署明确意见后报送我专项小组,我专项小组将组织专家评审按全国社科工作办限额择优上报。

  三、我专项小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须于9月10日24点前在国家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完成审核提交,并将审查合格的纸质《申请书》一式5份盖章后于9月11日17:00前报送至我专项小组,逾期不再受理申报。我专项小组不受理个人申报,不接收同城快递。

  联系人:王峥 李玲玲  联系电话:020-83830154

申报材料报送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省社科中心B座926室。

申报指南详见:http://www.nopss.gov.cn/n1/2023/0802/c431029-40049194.html

 

 

 

科技资讯8.7-11附件

2023年8月11日 14:2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