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首页    科研动态    【科技资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目录

 

政策要闻

1、技术多元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商用 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

2、深圳市关于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征集类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征集2024年度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气象联合基金指南建议的通知。

2、东莞市科技局关于征集东莞市天使母基金投资赋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支持单位和创业导师的通知。

国家部委项目

1、关于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路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通告。

2、关于发布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2024年第二批研究课题征集公告。

4、“面向未来自适应形变显示的关键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和器件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广东省市项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2025年度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配套资金项目的通知。

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外语专项”申报通知。

 

 

 

 

 

政策要闻

 

1、技术多元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商用 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这是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长,新型储能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在辽宁省大连市开花结果——依托该技术建设的大连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并网发电。

“目前,电站一期工程最多可储存40万度电,以我国居民每日人均用电2度计算,可满足20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先锋研究员介绍,该电站全部建成后,一次可储电80万度。

  大连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是我国积极开发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一个缩影。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储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说:“储能是将能量以某种形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的一个过程。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能量生产和需求在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上的不匹配。”

  近年来,伴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必须建设一个储能系统,保证能源的安全和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陈海生说,储能就像是“充电宝”,可以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这样既能促进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消纳,也能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他说。

  储能分为传统储能和新型储能。传统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陈海生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储能,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响应快速等特点。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加快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新型储能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商用,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将逐渐降低,更好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从充换电站到新能源场站、电网调峰调频,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背后,离不开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在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开展系统集成和调试工作。该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单机规模最大、性能最优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律说:“我们所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可同时解决传统压缩空气储能依赖大型储气洞穴、依赖化石燃料、系统效率低等主要技术瓶颈。研发团队突破了1至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广东深圳,广东能源集团半固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采用的半固态电池储能设备,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平台——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陈立泉院士带领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发团队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该所研究员李泓说:“我们团队研发的磷酸铁锂固态储能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等级和更长的循环性,目前循环次数可达6000至1万次。”

  据专家介绍,当前我国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储能技术将朝着多元化、大规模、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陈海生认为,今后长时规模储能和构网型储能技术将备受关注,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会加快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将逐渐降低,更好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新型储能技术还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能源储存和利用。”李泓说。

  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技术、优化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陈海生认为,2024年储能装机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新增装机40吉瓦以上,我国储能将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实质性转变。

  受访专家指出,要从提升技术水平、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安全防控、降低应用成本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除了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相对成熟外,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处于示范验证阶段,技术成熟度不高,投运项目运行经验较少。专家们表示,要抢抓时间窗口期,通过系列示范项目验证技术路线的经济可行性,并针对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集中力量联合组织攻关,加快突破安全可靠、系统效率高、运维方便的智能化核心技术。

  储能行业具有高度价格敏感性,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盈利水平低、难以形成合理的成本疏导机制是困扰新型储能发展的难题。

  陈海生表示,对于储能进入电力系统,要建立更加合理的价格机制和市场环境。“应从全局的角度来衡量储能的价值,秉持‘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发电、电网、用户共同承担的合理储能价格机制。”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会根认为,要提高储能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尽快建立和完善分等级、定量化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受访者表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新型储能将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的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8日    发文单位:人民日报)

 

2、深圳市关于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印发《深圳市关于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从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布局等3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我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超高清视频显示涵盖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措施》重点支持TFT-LCD、OLED、Mini/Micro-LED、QLED、激光显示、超薄化透明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等领域技术、工艺攻关、提升,材料、设备、零部件及产品的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超高清视频显示内容采集、内容制作、网络传输、平台服务、标准研制、行业应用等领域技术、工艺攻关、提升,材料、设备、零部件及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应用。

  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措施》提出,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元器件、面板制造、显示器件制造、整机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在深落地;围绕8K摄录设备、CMOS图像传感器、超高清SoC芯片等产业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同时,鼓励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开放供应链、打通上下游,与核心材料、零部件、装备等企业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对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新增相关供应链企业且采购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核定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0万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措施》提出,支持开展新一代显示技术和8K+AI内容生成等前沿技术探索,对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的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鼓励新型产品供给,支持优质内容生产,强化自主标准引领,对应用AVS3、统一多媒体互联接口等对行业具有重大创新引领作用的超高清视听标准的终端产品,给予不超过年度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且最高200万元的资助。

  完善产业生态布局。《措施》提出,推广行业典型应用,支持围绕工业制造、文教娱乐等重点垂直行业,打造超高清视频行业融合应用案例;打造一批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园区,强化产业人才聚集,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引入国内外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按现有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和团队给予支持;促进国际国内交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国外大型展会,支持社会资源市场化举办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的高端展会、会议等活动;引导金融赋能产业,设立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基金,鼓励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和社会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化项目投资力度。

措施内容详见:https://www.sz.gov.cn/cn/xxgk/zfxxgj/tzgg/content/post_11203637.html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1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征集类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征集2024年度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气象联合基金指南建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与广东省气象局共同出资设立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气象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气象联合基金”),重点支持围绕气象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紧迫需求和问题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人才,解决和突破与气象行业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夯实高水平气象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做好2024年度气象联合基金组织实施和指南编制工作,现公开征集项目指南建议,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南征集方向

  气象联合基金注重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事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核心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支持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加强气象联合基金顶层谋划和系统布局,切实发挥气象联合基金引导作用,找准气象行业领域创新发展中的紧迫需求和关键问题,前期经多方调研和专家咨询,围绕气象监测、数值预报模式、天气气候机理与预报、气象应用与服务四大板块对气象领域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体系化梳理,形成了“探测技术与方法”等20个研究主题方向。

  本次指南建议征集,请建议人围绕气象监测、数值预报模式、天气气候机理与预报、气象应用与服务四大板块下的20个主题研究方向,结合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高质量发展需求,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团队能力,提出相应指南建议内容。征集的指南建议将作为2024年度气象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编制的重要依据。指南建议填写模板见附件1。

二、项目类型和强度设置

  气象联合基金设“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两类,重点项目拟资助强度为50万元/项,面上项目拟资助强度为10万~20万元/项,请根据项目资助强度合理提出指南建议内容。

三、有关要求

  (一)本次指南建议面向粤、港、澳三地已注册的省基金依托单位进行征集。省基金依托单位资格可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查询。

  (二)建议人应通过所在的省基金依托单位在线提交指南建议,每个人限提交一项指南建议,对单位层面不做限项要求。

  (三)指南建议应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领域创新发展需求,注重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提出关键科学问题。

  (四)指南建议内容应聚焦科学问题,提炼精准,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体现基础研究特点,避免偏技术开发;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不出现明显限制性要求,确保存在竞争性。

四、征集方式和时间

  (一)本次指南建议征集统一采用线上征集方式,请各单位组织建议人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网址:http://pro.gdstc.gd.gov.cn/)进行填报,无需提交纸质材料。

  (二)本次指南建议征集线上填报和单位推荐时间为2024年3月15日至4月3日17:00。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王显珉、王倩,020-87567782、87567870。

平台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20-83163338。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5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东莞市科技局关于征集东莞市天使母基金投资赋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支持单位和创业导师的通知。

  为落实东莞市天使母基金投后赋能平台的建设,汇聚市内外各类创业要素资源向平台靠拢,为需求企业全方位赋能,现母基金投后赋能平台面向空间、人才、技术及市场等各类赋能内容版块招募支持单位,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共赢,相关通知要求如下:

一、招募内容

  (一)空间赋能支持单位

  1.征集对象

  市33个镇街(园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等。

  2.服务内容

  提供各地区、园区或平台等相关场地租赁与落地优惠政策,为投后项目提供办公场所、工厂等相关空间支持。

  (二)金融赋能支持单位

  1.征集对象

  (1)市内外投资机构;

  (2)市内外银行证券;

  已成为东莞市科技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企业不用做重复申请,已自动纳入母基金赋能平台。

  2.服务内容

  支持单位线上线下对接有相关需求的项目,与企业匹配进行投融资、贷款服务。并根据工作安排,参加相关活动内容等。银行证券能为企业提供多类金融产品,并适当降低相关标准给予优惠,同时有意愿为投后企业定制开发“天使贷”“科技成果贷”“科技人才创业贷”等更多金融产品,为投后企业服务。

  (三)技术赋能支持单位

  1.征集对象

  (1)市内外重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

  (2)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创新研究院及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高校单位等;

  (3)市内外高校院所;

  2.服务内容

  支持单位根据项目需求难题,与企业进行对接,开展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投资汇组织的相关活动,尤其是涉及技术方面的论坛、大赛等相关活动,助力企业冲破技术关卡。

  (四)人才赋能支持单位

  1.征集对象

  (1)市内外高校院所;

  (2)人才招聘机构等。

  2.服务内容

  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根据企业人员需求情况进行精准匹配,输送相关人才助力企业发展。高校院所能提供校内招聘服务,例如进驻六月毕业生招聘会等。人才招聘机构根据企业日常人才需求情况登记发布企业岗位信息,面向社会招揽人才。

  (五)管理赋能支持单位

  1.征集对象

  能为企业提供落地咨询、财税指导、项目规划、企业管理、品牌宣传、政策咨询、课程培训等企业成长全链条相关服务的机构或个人。

  2.服务内容

  支持单位为企业提供落地注册、管理培训、上市指导、政策解读与咨询及创业中各类需求等相关服务,根据情况给予市场优惠价格,咨询类服务为免费提供范围。

  (六)创业导师赋能

  1.征集对象

  在投资、产业、管理、法律、知识产权、税务、技术或创业等相关行业领域具备优质资源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或实践工作者。

  2.服务内容

  能为企业提供发展过程中各类创业需求难题指导咨询服务,赋能企业各类创业资源提供对接,常态化跟进赋能平台推送的企业,做好助企服务。

二、申请对象基本条件

  申请作为母基金投后赋能平台支持单位的机构与个人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请机构

  1.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银行、券商等部分单位除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备服务企业的一定条件和经验,且有意愿为企业提供投后赋能服务;

  3.近3年内无不良及违法行为;

  4.能为企业落地、成长、成熟到成功发展过程提供本单位服务资源助力,并积极参加投资汇组织的活动;

  (二)申请个人

  1.申请创业导师团的投资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应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满3年,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心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帮扶创新创业工作;

  3.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年龄未满65岁;

  4.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无相关违法违纪行为;

  5.特殊行业或突出贡献的创业导师入选条件可适当放宽。

三、其他说明

  投后赋能支持单位和创业导师常态化征集,有意申请成为母基金投后赋能平台支持单位的机构与纳入创业导师团的个人成员,请填写附件对应申请表及提供相关资料,并将申请资料发送至邮箱22114308@vip.163.com或客服微信号cxcy0769。咨询联系:0769-22118660。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8日    发文单位:东莞市科技局)

 

国家部委项目

 

1、关于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路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5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20日

摘要:

  铁路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铁路局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重点围绕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输服务、安全保障、绿色智能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研究,促进铁路技术与基础科学融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主要研究方向

  2024年度铁路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1. 10kV耐压等级SiC基功率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2或E07的下属代码)

  针对10kV耐压等级大功率SiC功率器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SiC 基同质厚膜外延缺陷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10kV耐压等级SiC芯片电场均衡方法与绝缘性能影响因素,以及SiC器件栅极可靠性及阈值漂移范围,支撑10kV耐压等级SiC MOSFET功率器件工程化。

  2. 重载机车车辆走行部关键部件状态检测与健康评估(申请代码1选择E05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重载机车车辆走行部轮对和轴承等关键部件故障难以早期暴露的问题,研究车轮-轴箱轴承的损伤和劣化机理,研究状态检测、表征与健康评估新方法,服务智能运维策略及修程规划方案的修订。

  3.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抗冲击/减振降噪设计及新材料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E05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速列车车钩、风挡等部件服役抗冲击、降噪等需求,研究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抗冲击/减振/降噪等构型优化设计与服役性能调控方法,研究高强韧、强降噪、抗冲击新材料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协同,满足高速列车进一步提速带来的抗冲击/减振降噪需求。

  4. 贯通式柔性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7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多种新能源接入的贯通式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稳定性问题,研究牵引供电系统稳定运行机理,揭示接入系统与贯通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的动态耦合关系,提出复杂场景下贯通式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多能互补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多种新能源接入和贯通式柔性供电系统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特性。

  5. 高速铁路接触网覆冰机理及管控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7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铁接触网覆冰导致弓网受流劣化、影响行车的问题,探明不同服役环境对接触网覆冰的影响规律及其覆冰对弓网受流的影响机理,提出接触网覆冰状态高效准确检测方法,探索材料、机械、电气防接触网覆冰和主动除覆冰技术。

  6. 超接触网波速弓网相互作用关系及电接触特性(申请代码1选择E07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超接触网波速弓网运行问题,研究从亚波速到超波速运行的弓网相互作用关系与振动行为,探索从亚波速到超波速运行的途径,提出弓网系统结构与参数的实现方法;研究高速滑动条件下弓网受流电接触行为及机电耦合摩擦磨损机制,提出超波速弓网运行弓网接触副材料匹配技术。

  7. 高速铁路隧道支护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评估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为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研究服役期支护与围岩系统的长期协同承载性能,揭示支护结构体系性能退化机理,建立高铁隧道支护结构状态的感知与判识技术,提出基于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高铁隧道支护结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方法。

  8. 无砟轨道失调变形机理及层间缺陷辨识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速铁路服役期无砟轨道变形演化特征及层间缺陷识别不清问题,研究无砟轨道结构荷载传递规律及变形失调机理,揭示层间缺陷与检测感知信号的映射关系及缺陷的孕育-发展演化规律,提出无砟轨道状态缺陷智能感知及诊断方法,提高无砟轨道应用安全性。

  9. 复杂环境高速铁路路基复合结构设计与长期服役性能保持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极端气候等复杂环境高速铁路路基设计与长期服役性能演化问题,研究路基病害机理及多尺度效应,建立新型高速铁路路基复合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复合结构路基服役状态演化规律,提出路基病害形成主要影响因素和整治技术。

  10. 冻融作用下寒区铁路隧道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冻融作用下寒区铁路隧道劣化灾变机理不清以及评价方法不完善的问题,研究冻融作用下铁路隧道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建立隧道结构性能的多场耦合分析方法,揭示衬砌结构长期性能劣化机理,研究冻融作用下铁路隧道灾变规律及抗灾变技术,提高铁路隧道服役期结构安全防控水平。

  11. 铁路桥梁在山洪作用下的致灾机理与预警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8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复杂山区铁路桥梁山洪作用机理不明与防灾预测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山洪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建立山区桥梁数据驱动水动力模型,揭示洪水激流作用下铁路桥梁上部结构和基础的灾变机理,构建基于桥-水-土联合监测的结构风险评估与安全预测方法,提高山区铁路桥梁的山洪预警与抗灾能力。

  12.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性能退化规律与状态评估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8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既有重载铁路开行27吨及以上大轴重列车,桥梁结构服役寿命缩短、抗风险能力降低等问题,研究重载铁路桥梁结构性能退化规律,揭示车-轨-桥耦合作用机理,建立跨尺度数值仿真与多层次原位诊断的桥梁服役状态评估方法与预警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重载铁路桥梁安全运行水平。

  13. 重载铁路有砟轨道结构性能劣化机理及控制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8或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重载铁路部分区段有砟轨道结构服役性能劣化机理不清等问题,研究大轴重条件下小半径曲线、道岔区等典型区段有砟轨道结构力学行为及服役性能演化机制和劣化机理,探明道砟级配、道床结构、作业方式等影响机制,研发材料-结构-性能协同的少维护道床技术,进一步提升重载铁路有砟轨道运营维护技术水平。

  14. 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物流协同运输与组织理论(申请代码1选择E12的下属代码)

  研究以铁路为骨干的物流全过程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揭示多因素影响下的成本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综合物流运输网络运输协同生成机理和运输需求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多模式多层次物流运输协同组织理论与方法,提升社会物流运输效能。

  15. 高速磁浮悬浮、导向、牵引与供电“机-电-磁”一体化设计与协同控制(申请代码1选择E12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速磁浮系统悬浮、导向、牵引与车辆供电磁场分布空间利用不充分的问题,研究悬浮、导向、牵引与供电一体化拓扑结构和复杂电磁耦合表征,提出电磁场参数优化和辨识方法,研究高速磁浮系统电磁悬浮、导向、牵引与供电协同控制技术,优化电磁拓扑结构,提升磁力系统控制稳定性。

  16. 重载铁路列车群组控制及高效运输提升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12下属代码)

  针对重载铁路运输能力提高的迫切需求,研究列车群组运行模式下重载铁路运输能力生成机理、利用机制、运输组织模式与调控方法,列车群组运输模式下控制方法与安全保障机制,重载铁路高密度群组计划、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与动态调整优化技术,选取典型重载铁路开展验证。

  17. 重载组合列车运行安全协同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12下属代码)

  针对重载组合列车长大坡道、小半径曲线下机车间牵引/制动力差异、无线重联通信数据时延、可靠性等问题,通过运控、地理和环境等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重载组合列车运行安全动态评估技术,提出复杂工况下多机车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并开展典型应用场景验证。

  18.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协同运营与组织理论(申请代码1选择G01的下属代码)

  针对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迫切需求,研究融合网络的互操作机制,融合条件下客运需求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化规律、客运需求适配的网络能力全局优化方法、综合枢纽集散能力与高效客运组织理论与方法,形成融合条件下能力匹配与联程客运产品体系化架构。

  19. 面向铁路口岸国际联运畅通化机制与组织理论(申请代码1选择G01的下属代码)

  针对我国口岸铁路联而不畅的问题,研究影响口岸通过效率的关键因素,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口岸通过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口岸通过能力的要素配置与布局优化理论,提出口岸多边国情适配的高效跨境运输协同组织方法。

  20. 煤炭绿色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评价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G01的下属代码)

  围绕我国煤炭运输绿色发展需求,揭示煤炭物流能耗与碳排放时空分布动态规律,形成煤炭物流径路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煤炭物流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评价方法,建立以铁路为骨干的煤炭多模式运力资源和运输能力布局机制。

二、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联系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 联系人:李志兰 刘权 

  电话:010-62329897,62326872

  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 联系人:赵秀 于洋 电 话:010-51897972,51897612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严晓辉 丁凤霞 电话:010-57337626,57595541

 

2、关于发布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5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22日

摘要:

  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重大研究计划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问题为核心,发展人工智能新方法体系,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鲁棒性差、可解释性差、对数据的依赖性强等基础科学问题,挖掘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并推动人工智能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的基础科学问题,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

  深入挖掘深度学习模型对超参数的依赖关系,理解深度学习背后的工作原理,建立深度学习方法的逼近理论、泛化误差分析理论和优化算法的收敛性理论。

  (二)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

  通过规则与学习结合的方式,建立高精度、可解释、可通用且不依赖大量标注数据的人工智能新方法。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需要的数据库和模型训练平台,完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驱动的基础设施。

  (三)面向科学领域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

  发展新物理模型和算法,建设开源科学数据库、知识库、物理模型库和算法库,推动人工智能新方法在解决科学领域复杂问题上的示范性应用。

三、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研究方向如下:

  1.神经网络的新架构和新的预训练或自监督学习方法。

  针对图像、视频、图、流场等数据,发展更高效的神经网络新架构,预训练或自监督学习方法,并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验证。

  2.深度学习的表示理论和泛化理论。

  研究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其它带对称性的网络)、图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低精度神经网络、动态神经网络、生成扩散模型等模型的泛化误差分析理论、鲁棒性和稳定性理论,并在实际数据集上进行验证;研究无监督表示学习、预训练-微调范式等方法的理论基础,发展新的泛化分析方法,指导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设计。

  3.深度学习训练算法的理论基础。

  研究神经网络损失景观的结构和训练算法的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临界点的分布及其嵌入结构、极小点的连通性,稳定性边缘(edge of stability)和损失尖峰(loss spike)现象、算法的隐式正则化、稳定性和收敛性;训练过程对于超参的依赖性问题、神经网络记忆灾难、训练时间复杂度分析等问题;发展卷积网络、Transformer网络、扩散模型、混合专家模型等模型的收敛速度更快、时间复杂度更低的训练方法。

  4.大模型的基础问题。

  研究多任务、多数据、大模型的基础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大模型的表示理论和泛化理论、大模型训练的稳定性、标度率(scaling law)、涌现等现象;研究新型 (structured) state model的基础性质,包括它是否有记忆灾难(curse of memory)的困难;理解Transformer模型的表达和泛化能力、上下文学习(In-Context learning),Chain of Thoughts推理的有效性,以及模型的外推能力(例如length generalization)等。

  5.微分方程与机器学习。

  研究求解微分方程正反问题及解算子逼近的概率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生成式扩散概率模型的物理场生成、模拟与补全框架;基于微分方程设计新的机器学习模型和网络结构,加速模型的推理、分析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6.图神经网络的新方法。

  利用随机游走、多项式近似、调和分析、粒子方程等数学理论解决深度图神经网络过度光滑、过度挤压、适用异配图与动态图等问题;针对药物设计、推荐系统、多智能体网络协同控制等重要应用场景设计有效的、可扩展的、具有可解释性的图表示学习方法。

  7.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针对主流机器学习问题,发展隐私保护协同训练和预测方法;发展面向对抗样本、数据投毒、后门等分析、攻击、防御和修复方法;研究机器学习框架对模型干扰、破坏和控制的方法;发展可控精度的隐私计算方法,数据和模型(包括大模型)的公平性、可靠性的评估与评级方法。

  8.科学计算领域的人工智能方法。

  针对电子多体问题,建立薛定谔方程数值计算、第一性原理计算、自由能计算、粗粒化分子动力学等的人工智能方法,探索人工智能方法在电池、电催化、合金、光伏等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针对典型的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燃烧等领域的跨尺度问题和动力学问题,发展物理模型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方法,探索复杂体系变量隐含物理关系的挖掘方法和构效关系的数学表达,建立具有通用性的跨尺度人工智能辅助计算理论和方法,解决典型复杂多尺度计算问题。

  9.以数据为中心的机器学习。

  针对数据质量、数量和效率等因素,发展机器学习方法为下游机器学习模型提供大量高质量数据;针对AI for Science数据侧,研究和设计高效的科学数据(如对蛋白质和药物构图)构建和预处理方式;针对大模型数据侧,从数据获取成本和效率出发,建立科学和系统的数据质量评估策略,设计高效的数据选择方法,构建有效的数据配比方式,并探索大模型辅助数据质量提升的方法(如自动数据标注)。

  10.基于量子计算的机器学习算法。

  研究不同类型的学习方法如何映射到一般的量子过程,提出新算法利用量子特性实现高效学习;研究量子机器学习相对于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在表达能力以及泛化能力上的优势,探索量子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建立量子机器学习在量子物理和化学的应用场景。

  11.开放型项目。

  与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和AI for Science 领域相关的方法,重点支持在算法和模型方面的创新课题。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资助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对总体科学目标在理论和关键技术上能发挥推动作用、具备产学研用基础的申请项目,研究方向如下:

  1.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

  发展结合逻辑推理、知识和规则的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具有可解释和可通用性的人工智能理论框架;发展适用于连续、密集数据(如图像)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分子结构)的新型神经网络架构,有效捕捉空间、结构、语义等多维度的上下文信息,提高对数据的建模能力。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验证。

  2.新一代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与有效训练算法。

  针对大脑神经元的物理形态和生物物理的多样性,建立生物神经元与人工神经元之间的简洁且有效的映射关系,使人工神经元具有生物神经元的树突非线性整合与计算功能,为建立其它类型生物神经元与人工神经元的映射提供统一的理论和算法框架。结合大脑神经元网络连接结构、脑区异质性和宏观梯度等特点,设计带生物神经元特性约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记忆、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实现不少于3种生物神经元与人工神经元之间的有效映射和3种重要的树突计算功能,与现有映射相比,实现精度、性能和参数可解释性上的提升。

  3.多智能体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

  针对多智能体协作时分布式数据处理所面对的挑战,如泛化性能缺乏保障、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弱等难题,研究高效的多智能体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1)研究提升多智能体协作学习系统泛化性能的算法,分析泛化误差界;(2)针对动态变化的环境和不断扩展的网络规模,研究多智能体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确保智能体能够有效学习并高效协作;(3)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处理和融合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和传感器数据)的方法,以增强学习效果和提升决策质量;(4)研究在实时或近实时环境中的协作学习和决策策略,关注动态和不确定环境下的应急响应和关键决策;(5)探究智能体的个性化学习策略,在保持个体优势的同时有效进行集体学习和知识共享。

  4.多模态融合及生成基础模型。

  研究多模态数据融合及生成的基础模型,解决数据视角、维度、密度、采集和标注难易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融合难题;研究模态融合过程中的模态对齐问题,保证模态预测的一致性并减少融合过程中信息损失;研究轻量级的融合模型,提升在模态间非完美对齐状态下融合模型的鲁棒性;研究用易采集、易标注模态数据来引导难采集、难标注模态数据的预训练与微调方法;研究大规模多任务、多模态学习的预训练问题,实现少样本/零样本迁移,发展跨模态多样性数据生成的方法;研究多模态大模型的新型、统一概率建模方法,解决离散、连续混合数据类型的概率建模与生成难题,提高多模态基础模型的生成效率。在多模态模型中实现不少于3个模态的表示学习、对齐及生成能力,模型参数不少于7B,探索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或多模态对话等领域的应用验证。积累用于训练多模态大模型的优质标注数据,并探索数据闭环,采集数量超过标注样本不少于2个量级的非完美标注或无标注数据,实现模型迭代优化。

  5.模型与数据融合的大模型训练方法。

  探索系统性的、自适应数据选取方法,以达到数据和模型的有机融合,包括:在模型训练过程中on-the-fly 选取下一步所采用的数据的方法;建立数据和模型有机融合的机器学习框架;发展替代大模型训练普遍采用的先处理数据、再做模型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的有效方法。

  6.视频原生的自监督学习方法。

  针对视频数据既是时间序列又是图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时间序列和图像的特点,充分利用视频数据的属性和特点,发展一套新的自监督学习框架,类比针对时间序列的predict next token 的框架和针对图像数据的填空框架,并在实际视频数据集上加以验证。

  7.支持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通用型高质量科学数据库。

  大规模高质量科学数据是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必要条件。研究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的知识对象标注、抽取、融合中的主动学习机制与自动关联算法;研究面向知识对象的智能编码与机器可识读的多元解析,支持跨领域知识对象的广谱关联,实现与不少于3个国际主流科技资源标识动态互通,支持与外部数据资源智能化融合;研究多模态跨学科知识碎片对齐与知识对象识别方法,以及多学科领域数据自动生产与增强算法,形成符合国际规范或经同行评议的且覆盖不少于8个学科领域的高质量科学数据1PB以上。

  8.AI for Science 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应用。

  发展AI for Science的基础设施方法,包括:基础物理模型的人工智能算法;高效率、高精度的实验表征算法;自动化和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整合与智能应用。发展AI for Science的创新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复杂催化体系(催化剂动态结构变化、反应网络高度复杂等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核心催化反应;工况条件下的电化学表征方法;生物医学中的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成像技术;有机合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定向进化蛋白质工程等。重点支持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并形成闭环的项目。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鼓励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优先支持原创性研究。

  (二)优先支持面向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新方法或能推动人工智能新方法在科学领域应用的研究项目。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约2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咨询方式。

  交叉科学部交叉科学一处  联系电话:010-6232838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2024年第二批研究课题征集公告。

发文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8日

截止时间:2024年3月29日

摘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前瞻性研究事关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现向社会公开征集课题研究单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研究题目及要点

  1.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研究

  分析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程度和存在突出问题,围绕提升商品服务效率、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议。

  2.建设高效顺畅流通体系的政策举措研究

  梳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制约商品要素高效顺畅流通的突出堵点,围绕新技术条件下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方面,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议。

  3.扭转南北分化趋势的主攻方向和任务举措研究

  梳理南北方发展分化现状和主要表现,分析制约南北方协调发展的主要短板问题,立足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条件禀赋,研究提出扭转南北分化趋势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建议。

  4.重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总结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供需结构性矛盾,梳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整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适配等,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重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政策举措建议。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矛盾,围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保障衔接等方面,提出“十五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政策举措建议。

  6.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评估当前流动留守儿童、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不足,聚焦补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兜底性短板,研究进一步完善社会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对象、管理机制、保障标准和改革路径等,提出“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7.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研究

  梳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经验,研判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风险和挑战,围绕更好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优化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举措建议。

  8.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任务和举措研究

  总结梳理“十四五”时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展成效和有效经验,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和治理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阶段性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建议。

  9.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梳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规模和效率变化情况,分析制约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突出问题,统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需要,测算“十五五”时期建设用地需求和效率提升目标,研究提出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结构、使用模式、管理机制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举措建议。

  10.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思路和举措研究

  分析我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存在的短板不足,围绕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和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若干应对重大经济波动的储备政策建议。

  11.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研究

  研判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化趋势,预测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的增长态势和结构流向,分析影响我国对外合作和经济安全的重大风险,围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防范“脱钩断链”、保持国际循环畅通,研究“十五五”时期主动塑造稳定有利的对外经济关系的总体思路,提出深化多元经贸合作的重点国别区域和政策举措建议。

  12.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研究

  梳理全球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分行业比较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和存在短板,分析发达国家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机制,围绕提升服务贸易水平、深化服务业开放,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和任务举措建议。

  13.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梳理世界货币格局演变历程和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动向和数字货币发展新态势,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新机遇和风险挑战,研究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思路、时序目标和重点举措建议。

  14.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研究

  梳理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供需格局、定价机制和存在的风险隐患,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主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供需总量和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稳定可靠保障能力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建议。

  15.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研究

  研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评估标准和监测预警机制,分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风险,梳理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安全底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研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的趋势特征,研究提出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建议。

  16.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分析我国政府、企业、居民部门债务总量和结构的现状趋势,通过国际比较、历史分析和未来推演,研判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隐患的演变态势,研究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的传导路径和可能影响,研究提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建议。

二、申报要求

  (一)课题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完成课题必备的人才条件和物质条件,原则上应是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课题负责人应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课题申报单位要根据自身优势精心组建课题组,鼓励组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联合研究。为确保集中精力开展研究,每位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二)研究课题申报书请下载附件并按要求填写。申报书需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确认,一式2份,通过邮政EMS寄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吴东,邮编:100824),信封上请注明“申报课题”字样。同时,还需将申报书电子版发至ghsketi@163.com,并以“申报课题序号—课题负责人姓名—申报单位名称”命名申报书。

  (三)申报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29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

  (四)我司将对研究课题申报书进行审核,按程序择优遴选。结果确定后,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发布公告信息,并与入选委托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原则上给予每个课题10万元的经费资助。

  (五)课题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六)课题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归我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所有。课题承担单位及参加人员如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必须事先征得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同意,在所发表成果上必须标明“本项研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等字样。

三、课题执行时间要求

  课题执行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至2024年7月底。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我司要求按时组织开展课题开题、中期评议和结题评审。

   联系人:吴东  010—68501941

 

4、“面向未来自适应形变显示的关键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和器件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发文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9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25日

摘要: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助力未来新型显示技术中关键核心问题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面向未来自适应形变显示的关键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和器件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本征柔性分子材料是指功能分子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聚集组装形成的光电功能材料,其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具有可拉伸、可弯曲、可折叠等力学形变性能。未来自适应形变显示技术对核心材料与器件提出全新需求,传统机械柔性以及结构柔性很难满足高分辨率、高可靠性自适应形变显示的要求,而兼具力学形变性能和光电功能的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可为自适应形变显示提供独特的技术路径。

  本项目围绕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在分子层面上力-电-光功能的耦合机制、调控策略以及器件集成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融合化学合成方法、材料功能调控理念和信息关键技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在未来自适应形变显示产业的关键材料创制与器件构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项目面向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在自适应形变显示应用方面的重大需求,厘清力-电-光功能耦合的分子机制,设计和创制高柔性、高迁移率、高发光效率的关键新材料,提出驱动-显示一体器件构筑新策略,为未来显示技术的代际跨越奠定基础。

二、拟资助方向

  (一)高迁移率本征柔性分子材料的力-电功能耦合和调控机制。

  阐明分子材料的力学形变、载流子传输与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本征柔性分子材料的力-电性能评价机制,实现分子材料力-电功能耦合多维度调控。

  (二)高迁移率、高发光效率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创制。

  在分子层面上揭示柔性器件形变对材料电-光转化效率的动态影响规律,建立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的跨尺度协同调控新方法;创制兼具高柔性和高电-光转化效率的本征柔性分子半导体材料、高介电性的本征柔性绝缘体材料以及高导电性的本征柔性导体材料。

  (三)发光驱动一体化的本征柔性显示原型器件构筑与集成。

  阐明本征柔性器件在拉伸、弯曲、扭转等形变条件下的表/界面微结构演变和稳定发光机制,揭示集成柔性显示器件中的应力耗散与匹配行为;发展与本征柔性分子材料兼容的印刷器件构筑新方法,实现本征柔性显示原型器件构筑与集成。

三、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一处,联系电话:010-62328382。

 

广东省市项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8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18日

摘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部署,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十四五”行动方案》,现启动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项目牵头申报单位须为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项目牵头单位应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组织任务。项目牵头单位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同时应注重优选合作单位,原则上同一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含),且各参与单位均应承担实质性攻关任务。

  (二)项目申报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符合指南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有自筹经费投入,且项目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申请的省级财政经费。鼓励项目所在地市联合资助。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各单位所分得资金应与所承担任务量相适配,其中牵头单位原则上应分配最大的财政资金份额,省外企业不参与分配财政资金;在自筹经费分担方面,各单位所分担的自筹经费比例应与所获得财政资金比例相适配。

  (三)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申报约束,但不鼓励同一研究团队或同一单位分散力量,在申报同一专项时,同一研究团队原则上只允许牵头1项或参与1项,同一法人单位原则上只允许牵头及参与不超过3项。

  (四)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原则上应来自项目牵头单位,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确因项目情况特殊,由非牵头单位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应建立相应的协同工作机制,为项目负责人组织攻关提供有效保障。

  (五)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9.其它相关情形。

  (七)申报项目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所涉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须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八)各地级以上市科技部门要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推荐审核的通知》(粤科函资字〔2024〕124号)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现场考察等推荐审核工作。

二、申报方式

  (一)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指南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推荐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科技厅审核把关后可走线下申报。

  (二)指南文件仅供申报人作为申报参考使用,不得转载发布。

  (三)项目评审评估过程中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的,由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

  (四)项目按程序获得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申报时间

  申报分为预申报和正式申报两个阶段。2024年3月19日~2024年4月18日17:00时为预申报阶段,申报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材料,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17:00时。预申报结束后,省科技厅组织合规性审核,7日内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反馈审核意见并对所有项目予以退回。2024年5月8日~2024年5月22日17:00时为正式申报阶段,申报单位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最终版申报材料,提交后将不予退回修改,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29日17:00时。

四、联系人及电话

  (一)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专题业务咨询):班武、练星硕,020-83163908、83163337。

  (二)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系统技术支持):020-83163930、83163338。

  (三)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业务咨询):020-83163834。

请登录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查看具体申报指南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2025年度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配套资金项目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1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9日

摘要:

  为进一步鼓励我省科研单位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按照《广东省配套支持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粤科规范字〔2023〕3号,以下简称《配套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结合年度工作计划,现启动国家科技重大项目2024~2025年度省级配套资金申报工作(国家科技重大平台按照有关政策执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本次申请配套支持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应符合《配套管理办法》要求,并为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期间获国家立项批复文件或完成任务书(含经费概算)签订的项目,且在该时段内有国拨经费到账(往年已获我省省级财政配套支持的项目,国拨经费有后续到帐的,仍须继续申报)。

  (二)申请配套支持的承担单位(重大项目的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各自申报,下同)依法在广东省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深圳市项目按深圳相关规定落实配套)。

  (三)单个承担单位在单个项目中获国拨经费支持不低于2000万元。

二、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原则上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国家立项文件、已签订的任务(合同)书、国拨经费到账凭证、国家要求地方配套投入的相关文件、配套承诺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经省科技厅同意后可走线下申报,申报书模板详见附件。

三、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4年3月21日~4月9日17:00,地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16日17:00。

四、联系人及电话

  (一)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业务咨询):020-83163834。

  (二)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系统技术支持):020-83163930、83163338。

 

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外语专项”申报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1日

截止时间:2024年4月18日

摘要: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包括“外语学科专项”和“数字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外语教育专项”(简称“外语数字教育专项”),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分别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设立。经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正式启动2024年度项目的申报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设立原则

  (一)“外语专项”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一种项目类型,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立项。“外语学科专项”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外语数字教育专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资助。

  (二)“外语学科专项”旨在促进广东省高等院校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繁荣广东省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提升外语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外语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全省外语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外语数字教育专项”旨在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在广东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探索数字技术与高校外语教育的融合,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提升广东省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水平。

  (四)“外语专项”严格按照《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评审和管理。

  (五)“外语专项”由单位组织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不受理个人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资格

  1.项目申报人必须是在我省高等院校从事外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在职人员。

  2.一个项目只能确定一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是项目研究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并承担该项目的实质性研究工作。

  3.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与申报两个项目。

  4.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子课题负责人)、省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三年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被终止,或五年内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截止至2024年3月28日),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本次项目。

  5.申报本年度“外语专项”的负责人,只能申请一类专项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报本年度“外语专项”。

  6.青年项目的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35岁(1989年3月28日(含)之后出生)。

  7.“外语学科专项”和“外语数字教育专项”每个单位一般项目各限报2项,青年项目各限报1项。

  (二)研究方向

  1.“外语学科专项”选题自拟,研究方向参考如下:

  (1)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外国文学研究;  (2)外国经典(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3)国别、区域文学研究;         (4)人工智能与外国文学研究;

  (5)外国文学与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研究;(6)中外语言学传统对比研究;

  (7)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8)语言脑机制研究;

  (9)人工智能与二语习得研究;      (10)外语测试手段及标准研究;

  (11)外语课程思政研究;         (12)外语的跨学科研究;

  (13)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14)外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

(15)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17)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研究;      (18)“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文化研究;

  (19)外语学科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20)国际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

  (21)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评研究;     (22)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南粤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和译介;    (24)粤港澳大湾区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25)新时代外语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26)外语教师素质和发展研究;

  (27)广东省外语教师结构及学术能力研究;(28)外语能力与职业发展研究;

  (29)高职类院校外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研究;(30)其他。

  2.“外语数字教育专项”选题自拟,研究方向参考如下:

  (1)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2)基于数字技术的外语类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研究;

  (3)《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使用与课程建设研究;

  (4)数字教育背景下高校外语类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5)数字教育背景下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

  (6)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研究;

  (8)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9)基于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10)新形态外语教材建设与使用研究、高校外语类慕课建设与应用研究;

  (11)高校外语类慕课微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

  (12)高校外语类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13)高校外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14)基于大数据的英语测试与评价研究;

  (15)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教学与评价研究;

  (16)基于智能翻译平台的翻译教学研究;

  (17)学科型智慧教室建设与外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18)基于数字化平台使用的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研究;

  (19)高校外语教师线上发展共同体研究;

  (20)“外语+行业”“行业+外语”产教融合跨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21)数字经济时代国际文旅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2)其他。

  (三)关于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外语专项”的最终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三类。其中,研究报告不少于3万字;论文要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含3篇),内容须具有相关性、系统性;专著书稿不少于10万字。可以选一种或两种成果形式,若选两种成果形式,则均需达到上述成果要求。项目完成时间为2年。

  (四)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

  “外语学科专项”拟立项23项,其中一般项目18项,青年项目5项。一般项目每项资助3万元,青年项目每项资助2万元。项目资助经费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期划拨给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

“外语数字教育专项”拟立项22项,一般项目16个,青年项目6个。一般项目每项资助3万元,青年项目每项资助2万元。项目资助经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分期划拨给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

  (五)关于材料报送及要求

  项目申报人登录“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平台”下载并填写《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外语专项申请书》,在系统提交后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请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做好预审工作,统一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报送以下材料:

  (1)《申请书》1份,《活页》6份(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成册),请将6份活页夹在申请书内。获批立项的项目需要上传签字盖章版申请书PDF扫描件至系统,请申报人做好申请书留存、扫描工作。

  (2)系统导出本单位申请汇总表(加盖单位公章)。

  (六)关于申报时间

  项目申报系统开通时间3月28日10:00—4月18日中午12:00;单位审核截止时间4月18日下午5:00;书面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4月19日,逾期一律不予受理。可通过中国邮政EMS或顺丰快递寄送申报材料(不接收同城快递、美团跑腿),以材料寄出时间为准。

三、项目评审

  “外语专项”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组织评审,择优立项。评审结果通过“广东社科规划”网站发布。

四、项目管理

  (一)获准立项的“外语专项”项目,按照《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中期管理和鉴定结项。对于“外语学科专项”和“外语数字教育专项”结项成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分别择优出版。

  (二)“外语专项”结项鉴定采用集中评审的方式进行,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季度组织一次。

  (三)项目完成时间不超过2年。对于超过2年未完成的项目将在立项后第3年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统一清理。

  联系人及电话:冯甜恬(020)83825078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地址及邮编: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928室    510635  电子邮箱:gdskghb@163.com

 

 

 

2024年3月22日 14:19
浏览量:0
收藏